首页 > 文化传说 > 仙姑文化

仙姑传说

信息来自:贺州市姑婆山景区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5/10/6 编辑:网站管理员
0

姑婆山仙姑全传

 

曾龙城 

 

梗概姑婆山本名桫椤山,坐落在湘、桂、粤三省交界处萌诸岭南端。何仙姑本名何香姑,隋开皇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广西贺州桫椤山荷花寨,菜农何韭菜之女,天资聪慧善良有爱心,快乐童谣洋溢少年情趣,亲人罹难历尽人间沧桑,唐武德四年上山采药巧遇吕洞宾,被收为关门弟子,隐居山中,饮清泉,吃杨梅,修正果,而后得道成仙。仙姑本性难移爱心不改,经常装扮成老姑婆,在山中济世救人,世人不忘姑婆大恩,改称桫椤山为“姑婆山”,并于唐武德六年在山顶上建“仙姑庙”供奉仙容,山顶乃仙居故称“天堂顶”。仙姑定期上天堂顶坐坛悟道,把坐骑彩云系在山门前,彩云化成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片片一层层五五成群,象征五福临门,寓意福被天下。何仙姑手持荷花济世慈航的形象在贺州深入民心,贺州人崇拜何仙姑也崇拜她手中圣洁的荷花,因此荷花被选为贺州市花。千年过去了,盛世好运来,姑婆山荷影仙踪,天籁神光,吸引境内外众多游人前来休闲观光,沐荷影养心,浴仙湖美容,品奇联益智,入濂溪通神,登天门增寿,赏花海纳福,知道者络绎不绝。

 

第一回   桫椤山彩霞飞舞

         荷花寨仙女降生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改临贺郡为贺州。是年六月二十四日,天象呈瑞,彩云飘飞,在湘、桂、粤三省交界处萌诸岭南端山麓桫椤山腹地,一个房屋简陋、荷塘精致的小寨子,何家老屋披红挂彩喜气洋洋,屋门前的小荷塘一派生机,荷叶盘盘衬托着荷苞尖尖,一株株亭亭正直含苞待放。此时,一支小荷苞伸展腰肢,抖落珍珠般的甘露,突然艳丽绽放,屋内随即传出来一声银铃般的婴啼,随着一个小女孩的降生,天边飘来一片红霞布满荷塘,满塘的荷花一瞬间花枝招展,花瓣盛开,伴着彩云摇摇曳曳,引得满山满寨遍地飘香。小女孩的父亲名叫何韭菜,他看着妻子怀中刚刚出生的小女孩,彩霞般的小脸蛋,嫩藕般的小手脚,手里竟然还握着一株圣洁的荷花,咿呀学语,荷香四溢。何韭菜中年得一乖女,禁不住笑逐颜开,他迎着吉祥的彩云,品着清新的荷香,嘴里不停的念叨:荷香、荷香…突然天赐灵机,心头一动,给女儿取了个清新亮丽的名字,叫做何香姑。

何香姑天生聪慧伶俐,一岁会说话,二岁会识字,三岁就会唱山歌了。香姑的父亲长年住在山脚下的莲塘村里打长工,受雇于一家专营蔬菜的大户人家。这家主人也姓何,是个乡贤,知书识礼,乐善好施,视顾工为自家人,对香姑父女更是关照有加,任由父亲带着女儿来家里干活,把香姑视同自家孙女。香姑父亲是个种菜能手,其中特产韭菜更是远近闻名,因此得名何韭菜。何韭菜对韭菜情有独钟,不但种得好,而且用得妙,说起韭菜来头头是道,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常常挂在嘴边,逢人必唱:“韭菜是个宝,又叫壮阳草,桫椤山韭菜,妙用是灵药。”有一次,主人家小孩中暑昏迷,一家人急得团团转,何韭菜叫他们莫急,摘来一把韭菜,放在石臼中捣烂成汁,把汁液滴进小孩鼻中,不一会功夫,小孩苏醒了,笑闹如初。再有一次,隔壁家小孩耳朵进了个小子,入耳不出,小孩哭闹不停,大人抓耳挠腮,何韭菜叫他们莫急,摘一把韭菜捣烂成汁,把汁液灌进小孩耳中,不一会功夫,虫子出来了,小孩舒服了,笑闹如初。还有一次,村里一壮汉突然大汗淋漓,感觉胸痹,接着心头急痛如锥刺,痛彻背上,不得俯仰,邻村有类似症状者不治身亡,家人听说后急得要死,何韭菜叫他们莫急,取连根韭菜五斤,洗净捣成浓汁,取五分之一,灌进病人肚里,病人随即吐出胸中恶血,心痛消失,连服五天后,病人康复,健壮如初。类似之举数不胜数,因此有人称他为神医,叫他做“何扁鹊”,他却说自己不是医生,更不懂医术,只是知道几种桫椤山韭菜的妙用偏方而已,还是叫“何韭菜”更踏实、更自在。香姑秉承父亲的真性情,爱什么就爱得入情入理、入髓钻心。父亲天生爱韭菜,女儿天生爱荷花。香菇对荷花情有独钟,见到荷花格外亲。莲塘村古名又叫荷塘村,村里到处都是荷塘,所以她经常跟着父亲下山,独自在村里的荷塘边游玩。春天她在荷塘边和鱼虫对唱,夏天她在荷塘边和花鸟对唱,秋天她在荷塘边和月亮对唱,冬天她在荷塘边和太阳对唱。村里有人说,有一年冬天,看见香姑在荷塘边歌唱,一开口金声玉振,竟然引得百花齐放,百鸟来朝。村里还有人说,有一年夏天,看见香姑在荷塘边绣花,只见绸布上绣出一朵荷花栩栩如生,引来一对蝴蝶,围着花心上下翻飞,翩翩起舞。于是,人们纷纷传说,何韭菜的宝贝女儿何香姑,是仙女转世,心灵手巧,可以口吐莲花,可以顺手拈花,可以与蝴蝶说悄悄话。香菇不但爱荷花,也爱荷花身边的鱼鸟草虫。有一年天旱无雨,香姑发现村头路旁有个干枯的小泥坑,泥坑里面有一条小鲤鱼,正在痛苦挣扎,她赶忙跑过去把鲤鱼捧起来,正欲放到荷塘去,一个乡村泼皮跑过来,一伸手把鱼夺了过去,说这鱼是他的,要拿回家煮来吃,香姑求他放过可怜的小鲤鱼,泼皮说除非你拿手腕上戴的银镯子来换,否则别再想要鱼,香姑二话不说,脱下手腕上的银镯子,抛给那无赖泼皮,捧起小鲤鱼就往荷塘跑去,及时把它放生了。小鲤鱼在水中转了几圈,然后向着香姑,三点头,一摆尾,钻进了云水之间,留下一波波美丽的纹饰,依依不舍,生生不息。于是人们又说,香姑小小年纪就具有菩萨心肠,长大了必定会博爱无疆。

何香姑降生于岭南桫椤山,此山因为沟壑、溪边、湖畔遍布桫椤树而得名。根据现代科学考证,桫椤树生长于距今约两亿年前,曾经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时代,被誉为该时代分别代表植物、动物的两大标志,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树大多数已经罹难了,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地球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堪称植物活化石。桫椤山能够历尽亿万年沧海桑田得以幸存,可见其神秘深邃,妙不可言。何香姑历尽人间沧桑,最终得道成仙,她同样本性难移,爱心不改,还经常装扮成一位老姑婆,在山中济世救人,世人知道姑婆就是仙姑的化身后,对姑婆更是敬重有加,念念不忘。“桫椤”与“姑婆”的读音相近,最主要是“人如其山山如其人”,两者文脉古朴、情感亲近、仙风道骨、精神相通,因此人们又把神秘的“桫椤山”尊称为亲切的“姑婆山”,这都是后话。话说回来,当时香姑还年幼,正沐浴着桫椤山的阳光雨露,吸吮着桫椤江的甘泉乳汁,伴随着小山村遍地的荷花,健康、快乐地成长。说话间,她已经步入了青春少年,享受着桫椤山人才能享有的那份幸福时光。欲知香姑少年情事,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情人林出双入对

         金龟石美意延年

 

莲塘村背靠桫椤山,高大深邃的桫椤山神秘莫测。根据现代科学考证,桫椤山地质条件十分特别,在其方圆二十五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形成“四世同堂”奇观,而且地层发育完整,类型出露齐全,被誉为地质科考难得一见的宝地。桫椤山还拥有众多当地特有的动植物和珍稀鸟兽,是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华物种基因库”。桫椤山的森林属于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高度适中,树冠均比较整齐,由高到低分布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苔藓层,分层特征十分明显。桫椤山地质独特、物种繁多、植被丰厚,因此山中药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名山出名医,村里也因此诞生了一户中医世家。这家人姓古,历代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贺州闻名遐迩。古家有个美少年名叫古满郎,与何香姑同年同月同日生,听说香姑可以口吐莲花,还能与蝴蝶对话,便偷偷到荷塘边看新鲜,两个少年人一见如故,二见得意,三见就青梅竹马玩起来,玩熟了就有来有往,村里寨里形影不离。长到十三岁时,满郎传承古家仁爱、智勇、救穷济世的家风,好学多才,英俊潇洒;香姑长得就像一株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美丽、健康,落落大方。满郎经常上桫椤山,帮父亲采茶制药。香姑也经常和他一起上山采茶,她边采茶边唱歌,采茶歌伴着山泉水涓涓流淌、和风飘荡,山中的百鸟百兽都会闻风来和,常常引得云飞霞舞,山欢水笑。

那年的三月三日,春光明媚,春色祥瑞,春山写意,春水流香。这一天是个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大人们都到水边去,洗污消灾,举行祭礼。香姑与满郎也来到山林间,在溪水旁洗涤嬉戏。香姑脱下小围裙,放到水里搓洗,突然灵机一动,故意松手,任由小围裙随水飘流,“哎呀”一声,开口唱道:“春水伊人洗围裙,失手打落水中心,谁人收得围裙转,交情交到水样亲。”满郎见状,马上跳下水去打捞围裙,边跑边唱:“妹也无使忒担心,阿哥同妹心贴心,妹喊一声哥下水,为情浸死也甘心。”小围裙打捞上来了,两个小情侣,欢声笑语,化作春风荡漾。此时,满郎也拿出小手巾,放到水里搓洗,突然灵机一动,故意松手,任由小手巾随水飘流,“哎呀”一声,开口唱道:“春水伊人洗手巾,失手打落水中心,谁人收得手巾转,交情交到水样亲。”香姑见状,马上跳下水去打捞手巾,边跑边唱:“哥也无使忒担心,阿妹同哥心贴心,哥喊一声妹下水,为情浸死也甘心。”小手巾打捞上来了,两个小情侣,欢声笑语,融入春水,激起浪花朵朵,任由翠鸟追逐嬉戏。三月三过去了,春水一样的浓情蜜意却永远留在山林之间,越流越甜美,越流越酣畅。香姑与满郎平日里依然经常到这里戏水,快乐得像两条小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水里玩够了,又手牵手爬上岸来,到湖边小树林里散步、游戏,快乐得像两只小鸟,比翼双飞,相互关爱。到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小树林里依然保存有他们自由自在的身影,这里的树都效仿他两的形象生长,成双结对,携手并肩;小湖泊中也依然珍藏着他们纯真圣洁的映像,清澈见底,纯正柔美。常绿的山林,常清的湖水,交头接耳的幽鸟嬉戏相逐,吟唱的仍然还是香姑与满郎的爱情故事。后人敬佩香姑与满郎人品的高贵与真诚,也羡慕他俩爱情的纯净与圣洁,把他两人当年携手并肩、散步游玩的小树林称为“情人林”,把他两人一起尽情戏水、欢乐对歌的溪流湖泊称为“情人湖”。

有一次,香姑和满郎又在湖中游戏、对歌,一只金龟恰巧此时来到了湖边,探出前脚正想渡过湖去,却看见水中一对金童玉女,珠联璧合,辉耀天地,看得它目瞪口呆、心旷神怡,心中禁不住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两回”。金龟不忍心打扰他们,静下心来,站在那里安然不动,以免破坏这幅美妙和谐、天然成趣的画图。因为静定不动的时间太久了,金龟化成了一块巨石,从此永远守候在湖边,等待美景再现,好让更多的人前来欣赏,这样可以青春写意、美意延年。后来,这只固守在湖边,举足定神、心地善良的石龟,备受世人的推崇,人们称其为“金龟石”,后来当地人着意谐音,又把他叫做“金龟婿”。按照当地人旧时的规矩,女儿出嫁,新姑爷第一次进门的时候,要送给老丈人一只金龟,表示希望岳父老大人健康长寿,人们把这样的女婿叫做“金龟婿”。但是穷人家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呢?老丈人希望自己的女婿能像情人湖边的金龟一样,善解人意,心地善良,成人之美,美美与共,所以新姑爷第一次进门的礼节,改为到金龟石边洗洗手,并在金龟石上按个手印,为老丈人祈福添寿,然后恭恭敬敬的进门,拜见老丈人。此风一出,节俭易行,连许多富足人家也纷纷效仿,久而久之,演变成了地方习俗。由此可见,文化的力量远远胜过金钱。

到后来,但凡是年轻恋人,都喜欢到情人湖景区来游玩。古时的年轻人出游,体现的是古典诗词般的意境,男儿知道,女儿多情,临仙境听空谷传声,吟草鸣虫皆为地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来此处看仙姑倒影,梳云洗月全是天机。现在的年轻人出游,比较现实,许多人都梦想,能借此地风水洗净凡胎俗气,男的变英俊潇洒,女的变美丽大方。女孩子更多的希望,是自己的男朋友能用圣洁的湖水洗洗手,在金龟石上按个手印,成为自己梦寐以求的“金龟婿”。这正是:山水有情地有灵,梳云洗月滤光阴,美人之美金龟婿,诗意无邪自天真。

 

第三回   秀才郎奇联妙对

         月光曲童趣流芳

 

城里有户姓朱的大户人家,户主叫朱怀韵,是个秀才,中年丧妻正待续弦,城里城外许多美女求人保媒想要嫁给他,无奈他一个也看不上。有一天他到莲塘村走亲戚,看到香姑在荷花池边唱歌,纯若冰雪,风姿绰约,令他情不自禁,一见倾心,不可自拔。于是他经常找点借口对何家套近乎献殷勤,无奈香姑对他不冷不热,见面便叫他秀才叔,满郎也跟着叫他秀才叔,但是有时会把叔字故意多带点童音,叫成了秀才猪,弄得朱秀才整日里灰头灰脑茶饭不思好不憋气。他想了很久想不通,有一天却想出个馊主意来,他知道香姑的眼里只有满郎,心想只要把满郎的才气压下去了,香姑就会对他刮目相看了。这果真是印证了村里那位智慧老人的话:男人再聪明再有才,遇到单相思恋爱时,都会变成蠢才。当然,朱秀才爱上香姑算他有眼力,也是他的权利,别人怎么说不必在意。于是他骑上一匹漂亮的小白马,带着一班粉丝上山来,找到了正在采茶的满郎和香姑。朱怀韵对满郎说:古满郎,听说你文才不错,我们两个比一比怎么样?满郎问他比什么,他说比对联。香姑知道朱怀韵的用意,正想用个什么办法拦住他们,以免伤了和气。满郎却爽快的答应说:比就比,谁怕谁呢。但是我有个条件,谁赢了谁就骑上白马披红挂彩过莲塘,谁输了谁就在前面牵马引路,你敢不敢?朱怀韵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心想自己在城里也是个远近闻名的秀才,难道还怕你一个乡间小孩童不成,所以就满口应承了。大家商定,由朱怀韵出上联,古满郎对下联,对得上为赢,对不上为输,由香姑牵头做裁判。于是朱怀韵摇头晃脑的吟出了一句上联:“禾田种菜谷满廊,乡间屁话!”语音刚落,笑声四起。这个上联很绝,从字面看:种谷子的田地都种菜了怎么可能谷满廊呢?仔细分析:“谷满廊”谐音古满郎,寓意古满郎少年无知,不学无术,是个乡巴佬,只会乱放屁。大家议论纷纷,对联不但要歪打正着得意风趣,还要把对方的名字镶嵌进去,这么绝的对子,没有人能对的上来。正在这个时候,古满郎却不慌不忙的吟出一句下联来:“公鸡采花猪怀孕,天下奇闻!”语音刚落,笑声更加热烈。古满郎对的下联,顺手拈来奇趣绝妙令人喷饭,从字面看:公鸡为母鸡采花配种,怎么可能使母猪怀孕呢?仔细分析:“猪怀孕”谐音朱怀韵,寓意朱怀韵跳不出书本,孤陋寡闻,自以为天下无人,今日此举,可谓自找没趣贻笑大方。香姑当众吟联:“禾田种菜谷满廊乡间屁话公鸡采花猪怀孕天下奇闻”反复三次,引来笑声不断高潮迭起,夹着掌声一阵阵响彻山谷,大家一致认为,古满郎不但能对出下联,而且对句工整规范,意境更绝更妙。朱秀才也是个谦谦君子,事已至此无话可说,只好愿赌服输,于是他牵来白马,让古满郎坐在马背上,披红挂彩游街串巷过莲塘,满郎把香姑也拉到马背上,香姑抱着荷花撑着荷叶伞,这情景就像新郎接新娘一样,热闹喜庆、欢乐吉祥。从此后,村里人都说满郎比秀才还要秀才,是名副其实的真秀才,于是称他为“秀才郎”。那天正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拜月赏景之余又多了一味“香姑与秀才郎吟联戏对朱怀韵”的文化大餐。从此,在贺州地区村野民间,开始流传一首欢乐风趣的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有张塘,种满荷莲遍地香,荷叶拿来撑花伞,荷花拿来接新娘。”这首童谣一直流传至今(八十年代末还因此衍生了一首流传海内外的客家名曲《月光光》,被旅游界称为贺州名片),人们藉此寄托对香姑、满郎的祝福和思恋,也通过它记住了淳朴美丽的乡愁。到后来,香姑得道成仙了,人们谈论起往事来,不但赞美聪明智慧的何香姑和秀才郎,同样也赞美愿赌服输说话算话的朱怀韵朱秀才。因此,人们把当年香姑见证秀才郎、朱怀韵吟联赋对的地方,辟为旅游胜景,冠名“秀才吟联”。景区里远远可见,在高山峡谷中有一瀑三叠飞流直下,形似悬河,气势磅礴。如此壮观的瀑布,却安了个文质彬彬的名字,叫做“秀才瀑布”。当地人说,这挂瀑布原本叫做“奔马瀑布”,自从在这里发生了“秀才郎吟联戏对朱怀韵”的故事后,大家都说,两个秀才斗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无异于飞流瀑布,因此把它改称为“秀才瀑布”。如此说来,这挂瀑布配这个名字,倒是恰如其分,可谓名副其实,而且这个名字还带有点戏剧性,可以逗人心生小幽默。在瀑布下面不远处,还可以看到一处树荫石丛,在石丛幽深处幻化出一条小溪,注入一弯月亮般的清潭,流水潺潺,日夜吟哦,似乎还在得意复制着当年香姑欢乐、美妙、俏皮的吟联谐趣声。水潭边那座简朴的草亭被称为“香姑亭”,亭柱上挂上那副对联:“禾田种菜谷满廊乡间屁话∕公鸡采花猪怀孕天下奇闻”。在草亭下悠悠流淌的小溪旁边,有两块千秋相对的巨石,据说是古满郎和朱怀韵的化身,演化古满郎的一块被称为“新郎石”,演化朱怀韵的一块被称为“怀孕石”。到了新时代,时过境迁,这里竟成为已婚男女最喜欢游览的地方,据说到这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还可以令人有孕,而且孕得聪明智慧,孕男英俊潇洒敢作敢当,孕女善解人意美丽大方。这正是:秀才斗嘴满天星,口若悬河百魅生,流水欢歌唱明月,化石有意兆新人。

 

第四回   一字亭高人测字

         九天瀑梦蝶飞天

 

话说香姑与秀才郎联手,吟联戏对朱怀韵,骑白马,过莲塘,留下千古绝唱,四处传扬。两人都觉得,心中似有一股春风在荡漾,说不出的快乐、舒畅。第二天,父亲何韭菜对他两说:“少年得志,切勿过喜,你们不妨到九天峡谷走一趟,叩读一字天书,沐浴九天瀑布,仰受天地自然的洗礼,说不定会有更新的收益。”香姑与满郎都知道,九天峡谷是桫椤山中空气最清新(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是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九天瀑布是桫椤山中最壮观的瀑布,对那里早就心驰神往了,父亲一席话,正合两人心意。于是他们手拉手前往九天峡谷,虔心拜谒九天瀑布。说起九天瀑布,桫椤山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条瀑布从高山之巅的云彩间飘下,分九级叠落谷底,中途还有九条溪流从峡谷两边石壁分别溢出,融入主流,故称“九天瀑布”。也有人说,桫椤山中有九十九条瀑布,这条瀑布是其中最壮观的,要穷尽这条瀑布所有的文化细节,需要九天时间才能浏览一遍,故称“九天瀑布”。瀑布所处峡谷,也因此被称为“九天峡谷”。香姑和满郎来到了九天峡谷,首先拜谒一座小山亭。这座山亭坐落在峡谷入口两溪交汇之处,右边是从九天瀑布流下来的“天溪”,左边是从湖南江华流过来的“乡溪”。小木亭古朴优雅,亭中有一块奇石,石面上可见古人刻下的一个字,当时谁也不认识,曾经有人张榜求贤,意欲叩请“一字之师”,结果没有人能中榜,因此得名“一字亭”。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得道高人曾经云游至此,坐在亭中歇脚,发现这个字后,左看看,右看看,测字隐约可见,字中“有山、有水、有人脸、有足迹”,好像一幅画却是一个字,虽说不出是个什么字,但凭他的测字经验可以断定,此字高深莫测,至精至简。于是他按照字中提示,爬山、涉水、观潭、洗脸、涤足、沐浴九天瀑布。再回到原处,坐在亭中苦思冥想,一天过去了,昏头昏脑、踉踉跄跄的,掉进了两溪交汇之处的水里,抬头一看,突然醒悟,大笑不止,乐得直打滚,乐够了,掐指一算,竟然过去了千年,自己躺在溪流中,已经化成了一块山石,他依然沾沾自喜,心满意足。于是,后人又在亭柱上添加了一副对联:“谁知道山中方一日想出来世上已千年”亭子里那个高深莫测的字,得道高人是知道了,但是还等不及说出来他就化成一座山石了,平常人还是不知道。人们都传说,你要是有缘人,在这里拜了“一字之师”,沿着山路,一步一个脚印,登上山去,吸取了山中仙气,沐浴了九天瀑布,然后再回到这座小木亭来,就一定会知道这是个什么字了。

香姑和满郎拜过“一字之师”,心中似有所悟,两人沿着山路,一步一个脚印,登上山去。走上峡谷前段坡地,只见山路边的树荫下,有一座木凉亭,亭下溪流缠绵回旋,溪中凸出五块巨石,引人注目。据说这是赤脚大仙云游至此,发现此处实为人间仙境,着意点化了这五块奇石,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让有缘人到此抚石纳福,享受天恩。因此,人们把这五块奇石视为镇山之宝,把这段溪流叫做“五福溪”,把溪边的木凉亭叫做“五福亭”。据说,登山人到了这里,抬头、闭目、面向东方连吸五口气,便会“紫气东来”,为你纳福添寿,或换老还童,或青春永驻。后人因此在亭柱上挂一副对联:“紫气东来添福气抬头鸿运入心头”香姑和满郎站在木亭前,抬头、闭目、面向东方连吸了五口福气,心生欢喜,继续登山。走到峡谷中段,又见前面有一口深潭,因为上游有九溪汇聚,加上人们都传说,此潭深不见底直达东海龙宫,因此称其为“九龙潭”。据说,登山人到这里喝一口水,就会增加能量,变得生龙活虎,脚力十足。香姑和满郎喝了九龙潭水,青春焕发,继续登山。走近峡谷上段,又见一口清潭,上面水雾飞花,下面水清如镜,当地人传说,每年八月十五到了月圆的时候,嫦娥就会到这里来洗澡,此潭因此得名“洗月潭”,当地人还传说,女人到这里沐浴可以美容,男人到这里沐浴可以健身。潭边还有一座山亭,因为树立在洗月潭边,所以得名“洗月亭”。洗月亭妙不可言,亭子正中有一块圆形石块,圆满如月,温润如玉,若是用水洗一洗,便会露出优雅的纹饰,如诗如画如嫦娥倒影,令人浮想联翩。后人偏爱仙姑,认为嫦娥就是仙姑的前身,因此在亭柱上挂一副对联:“闻空谷传声吟草鸣虫皆为地籁仙姑倒影梳云洗月全是天机

话说回来,香姑和满郎用洗月潭圣水洗洗脸,然后拜别洗月亭,走不多远,便来到了九天瀑布跟前。仰望九天瀑布,霓虹闪烁,彩云飘浮,一瀑银色的珠帘从天而降,洒落深潭,激起弥天珍珠玉露,化作仙雾四处浪漫。香姑和满郎迎向九天,微闭双眼,张开双臂,尽情享受这天赐沐浴之恩。不一会,两人如饮甘露,醉入梦乡,只见一双美丽的蝴蝶,在彩云间翩翩起舞,在仙雾里比翼双飞,如诗如画,情满九天。适时,蝴蝶突然飘落到潭边,化成了一座双身凉亭,左方右圆,寓意深远,留侍后人到此观瀑赏景,修身养贤。这正是:一字引来锦绣篇,两只蝴蝶舞蹁跹,五福亭前生紫气,九天鸿运挂珠帘。

 

第五回   鲤鱼侠知恩图报

        知足潭自在逍遥

 

话说仙姑和满郎一路登山,来到九天瀑布前,吸仙气,浴神露,梦蝶飞天,留下一座双身蝴蝶亭,福被后人。两人梦醒后,发现蝴蝶化身的新亭,并肩比翼,一方一圆,阴阳相生,妙不可言。香姑对满郎说:“我们给新亭起个名字吧。”满郎说:“好哇,你我各出一字,组合起来为新亭冠名。”于是两人以手舔水,各自在小石头上写了一个字,拿过来一看,香姑写的是“容”字,满郎写的是“易”字,合起来便是“容易”。香姑说:“此亭盖在山谷上,‘容’字下为‘谷’上为‘宀’,及目有容乃大,正好体现新亭的外在形象。”满郎说:“此亭一方一圆,阴阳相生,‘易’字下为‘月’上为‘日’,易经是阴阳之道,正好体现新亭的内涵哲理。”因此,这座双身亭便冠名为“容易亭”。后来,有心人又在亭柱上补挂一副对联:“大象无形有容乃大神机莫测得易者神”据说,人只要到了这里,沐浴九天瀑布,读懂这副对联,为人处世便容易了,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了,这就叫“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香姑和满郎为新亭起名,内心充满喜悦之情,留恋一番后,高高兴兴的拜别了九天瀑布,不走老路,另辟新径,踏上了下山归途。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要另辟新径下山,那更是难上加难了。走着走着,两人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脚下枯木盘根错节,不知路在何方。正在这时,一只翠鸟向着他们唧唧叫唤,带他们走出陷阱,躲过了一劫。两人谢过翠鸟,继续寻路下山,走着走着,突然被汹涌的溪流围困,脚下乱石翻滚,不知立足何方。正在这危难时刻,一只山蛙向着他们呱呱叫唤,及时为他们引路导向,带他们又躲过了一劫。两人谢过山蛙,继续寻路下山,走着走着,香姑脚下一滑,满郎赶紧伸手拉住她,无奈溪流太急石头太滑,两人手拉手跌落深潭,就在这时候,一条红鱼突然出现,迅速把他两托起,驼在背上,飞跃而起,跨越了绝境,把他两带到溪边一块小平地坐下。香姑和满郎千恩万谢,红鱼却跪倒在香姑面前,叩头说:“我就是当年您在村头发现的那条拼命挣扎的小鲤鱼,是您及时把我救活了,我一生都忘不了您。翠鸟和山蛙都是我同生共死的好朋友,它俩当年见证了您救我时的义举,后来又得到过您的帮助,对你心存敬仰。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要您有难,我们随时都会出现在您的面前。”说罢,翻身跃起,落到溪流里,变成了一座巨石,随时都准备着,等待香姑的召唤。山蛙也变成了一座巨石,卧在溪边,静观其音,洞察其变。翠鸟却化作一股清风,融进了山水密林之中,与人为善,不露行踪。后人为他们的侠肝义胆所感动,把鲤鱼的化石称为“鲤鱼侠”,把山蛙的化石称为“山蛙侠”,把翠鸟的化身称为“翠鸟侠”,鲤鱼是游侠,山蛙是卧侠,翠鸟是飞侠,合称为“九天三侠”。还在溪边那块小平地上建了一座古朴的小山亭,冠名为“感恩亭”。据说,过路人如果走进“感恩亭”,坐下来歇歇脚,只要在心里默默的念一声,自己是专程来拜访仙姑(香姑)的,“九天三侠”就会视你为恩人,保你一路平安。因此,后人又在亭柱上挂一副对联:“有恩者涌泉相报侍客人一路平安”人走在深山野林中,能够看到这样贴心的对联,自然会心生欢喜,感到无限的温暖。

香姑和满郎再三谢过“九天三侠”,依依不舍的回过头来,继续寻路下山。两人艰难前行,步步连环。走不多远,看见路边有一片修竹,透过小竹林隐约可见:修长挺拔、超尘绝俗之姿;苍翠青葱、潇洒俊逸之态;昂扬疏朗、旷达君子之志;中通外直、刚正不阿之操。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引人走向一口悠然自在的清潭。此潭虽小,却是人见人爱,你若身临其境,忍不住就会坐到潭边,把双脚伸进纯净的水里,浸泡片刻,你便会觉得,有一股清气悠悠地渗入肺腑,使你杂念全消,淡漠明志,心满意足,进入一个知足常乐的新境界。因此,当地人都把它叫做知足潭”。离知足潭不远处有一座小山亭,离山亭不远还有一座小石桥,小山亭、小石桥和清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行之有道,均可足疗,因此被分别称为“知足亭”和“知足桥”。传说,旧时桫椤山深谷野林里驻有一班土匪,那匪首听说九天峡谷的五福溪里有五块奇石,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就想抢回家去,独自享用。赤脚大仙正在云头打坐,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发现匪首恶劣行径,不禁感叹道:“人心不足,邪念便出。恶有恶报,此人当诛。”于是,吹一口仙气,把五块石头牢牢定住,匪徒们怎么撬也撬不动,接着跺一跺脚,一个扫堂腿把匪徒全部横扫落地,一个个死无完尸。从此后,人们都知道,“五福石”只能为天下人共享,不可以一个人独占,因此再也无人敢动这里的石头了。赤脚大仙想,人心不足,要从根治,光“除恶”还不够,还要“扬善”。因此开辟“知足潭”,铺设“知足桥”,建树“知足亭”,教人“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的道理。他自己经常跑到潭里洗脚,洗完脚后又跑到小桥上、亭子里炼脚,经过长期浸泡和磨练,令他脚生六宝,不惧百毒,能以双脚为武器,降妖伏魔,救助百姓。因此,有民间小调这样唱道:泡过知足潭,一生得平安。走过知足桥,一生乐逍遥。香姑和满郎身临其境,也坐到知足潭边,把脚伸进水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感到无限的惬意。唱起民间小调,更是快乐无比。泡完脚又要寻路下山了,前途迷离曲折,还不知道该怎么走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回   三夜潭大仙转世

         放牛娃语破天机

 

话说香姑和满郎另辟新径,寻路下山,一路上险象环生,惊险不断,幸得“九天三侠”相助,方才脱险,平安到达知足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感到无限的惬意。香姑和满郎泡完脚,清清心,又开始寻路下山,尽管前途迷离曲折,依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两人披荆斩棘,拓路下山,没走多远,便发现在知足潭不远处还有一口清潭,十分隐蔽,潭边草丛中有一块石头,上面刻有三个字:“三夜潭”。人们都传说,在这口清潭的周边有一棵奇树,每年只在三月三的晚上开花,天一亮花就不见了,而且花期只有三夜,因此被称为“三夜潭”。虽说是天下事无奇不有,但这口潭、这棵树也太奇了吧,为什么会这样呢?细说起来,这与赤脚大仙有关。大仙开辟“知足潭”,铺设“知足桥”,建树“知足亭”,教人“知足常乐”的道理,可以说是誉满天上人间。不过,他虽然能教人“知足”, 但是他自己也有“不知足”的时候。大仙好酒,逢酒必醉,喝起酒来,多多益善,无论喝到什么时候什么程度,自己都“不知足”,经常喝得醉醺醺的,驾着彩云到处乱撞,有一次竟然撞到了玉皇大帝的宝座上,这还得了,他这种“醉驾”行为,不但犯了仙规,还触犯了玉皇大帝的尊严。玉皇大帝自然是怒上心头、怒其不争,为了整治空中秩序,必须要严厉惩罚他。众仙家闻说此事,纷纷上前为大仙求情,说他在民间有极好的口碑,深受百姓爱戴,如果罚得太重了,唯恐会失去民心。玉帝考虑再三,最后决定罚他沉潭思过三夜,从三月三开始执行,还派山神树在潭边监视执行。神树敬佩大仙平时为仙之道,更敬佩他知错能改的品德,因此每晚到了大仙沉潭思过的时候,都要尽情开花,为其排毒、驱邪、送芬芳。从此后,这棵树养成了习惯,每年到了三月三的晚上,都会在潭边尽情的开花,一连三晚,从未失约。传说,赤脚大仙沉潭思过三夜后,自觉羞愧,从此不再露面,不久转世托生蓝家,蜕变成了八仙之一的蓝采和,蓝采和花篮里的花,都是由“三夜潭”那棵神树提供。世人知道此事后,免不了又是一阵唏嘘感慨,读书人更是呜呼哀哉,仰天感叹:“人无完人,仙无完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香姑和满郎也十分敬佩赤脚大仙,双双跪倒在山路边,面对“三夜潭”叩了三个响头,然后依依不舍,继续寻路下山。山环水复,柳暗花明,跌跌撞撞,走走停停,不久便回到了峡谷入口处的小平地,走进了高深莫测的“一字亭”。两人在九天峡谷转了一圈,收益颇丰,想起父亲在他们上山前说的话:“少年得志,切勿过喜。”感同身受,入脑入心。两人毕竟年少,虽然是长了见识,但是亭中那个字依然还是认不出,只知道字中“有山、有水、有人脑、有足迹”,看起来还是一字天书。香姑对此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后来她历尽沧桑,几度绝处逢生,最后得道成仙,成了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她依然还记得,“一字亭”里有一个古字,自己未能解读。

有一次,八仙例行聚会。仙姑在聚会中提议,众仙家不妨到九天峡谷走一趟,拜谒“一字亭”。众仙家纷纷响应,说走就走,驾起彩云,一眨眼功夫,来到了九天峡谷,围坐在“一字亭”里,揽胜观石,猜谜认字。看了老半天,都说不出什么名堂来,谁也认不出这是个什么字。最后大家都看着曹国舅,等待他给出个答案。曹国舅是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他原名叫曹佾,是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玘被宋仁宗封为吴王时,其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其长弟曹佾便称为曹国舅。曹国舅天资聪慧,饱读诗书,受教育程度最高,所以大家都想听听他的答案。曹国舅不负众望,沉吟片刻,敲了两下阴阳板,肯定的说:“这是个道字。”众仙家一听是个“道”字,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一下子全都开了窍,于是大家开始品石论道。有的说“这个字有山、有水、有人脸、有足迹,水为阴,山为阳,足为阴,头为阳,正合老子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有的说:“这座山亭立于两溪交汇处,‘乡溪’是地水,地水为阴,‘天溪’是天水,天水为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有的说:“妙哉妙哉,此地正合‘道’的理数,‘天溪’与‘乡溪’交汇合一,生生不息,正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也。”有的说:“人脑表示文化精神上的哲理之道,足迹表示脚下所走的实在之道。”有的说:“善哉善哉,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时候,一个放牛娃骑着一条老牛,正巧路过此地,听到大仙们的高谈弘论,禁不住嘻嘻偷笑。曹国舅问他笑什么?他说:“一个道字,你们几个大人说了半天,越说越不清楚,不是说‘大道至简’吗,怎么又说得那么玄乎其玄呢,有那么复杂吗?”众仙家觉得童言无忌、颇有道理,曹国舅又问他:“那你说‘道’是什么呢?”放牛娃说:“这很简单啊,我爷爷说的,‘道’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完,扬一扬放牛鞭,唱着山歌,扬长而去。众仙家先是一愣,接下来哈哈大笑,笑声溢满九天峡谷。后来,有人把“九天峡谷”又称为“仙姑大学堂”,说仙姑从小就在这里识字、学理、读天书、受教育,为她日后得道成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都是后话。

话说回来,正当香姑与满郎拜谒九天瀑布之时,一个和尚云游至桫椤山,自称是朱秀才的学友,听说香姑是荷花仙女转世,可以口吐莲花、顺手拈花、与蝴蝶对话,还暗助古满郎完胜朱秀才。为此他特地找上门来,坐在荷花寨何家老屋门前,要找香姑讨教讨教。山雨欲来风满楼,路人皆道祸临头,香姑正往家里走,怎么办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七回   文和尚登门赐教

         何香姑对答如流

 

话说香姑与满郎拜谒九天瀑布之时,一个和尚云游至桫椤山,听说香姑是荷花仙女转世,可以口吐莲花、顺手拈花、与蝴蝶对话,还暗助满郎完胜朱秀才的神奇故事后,面无表情,心生暗气,特地坐到荷花寨何家老屋门前,自称文和尚,说是要登门赐教。和尚此举,事出有因。根本原因在于佛道两家过去有过一些小误会,互不服气,暗中斗气。按说佛道两教都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与共通之处,当然也存在一些差异,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具有“内修外养”的工夫;因此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佛教则认为人对现实无能为力,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人只能忍受,忍受就必须要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因此主张“无生”,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无苦无难的极乐世界。其实,从教义来说,两教无可厚非,大家殊途同归,没有什么可争的。争论者往往是一些云游之士,争论的内容往往是中华文化的底蕴,说穿了就是争一口气。文和尚要找香姑置气,原因便在于此。人都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可这桫椤山号称“南国仙山”,被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占”了,你说他气也不气。凭着他在中华文化发祥地中原一带小有名气的文才,凭着他曾经几次与知名道士比试猜字、赋诗、对联的经历,来到这“南蛮之地”,你说他气也不气。

话说回来,文和尚坐在何家门口,手敲木鱼,双目紧闭。何韭菜夫妇见状不妙,赶忙好茶招待,好言相劝,说香姑少不更事,望大师多多担待。文和尚也不理会,非要等香姑回来,向她讨教讨教。何韭菜夫妇说大师远道而来,不如先进家门小坐,待我们设家宴给您补偿。文和尚说好哇,你先按我的要求设宴,宴席摆好了我才进去。何韭菜问他有什么要求?和尚说:“九菜加一汤,翡翠对金黄,宝钗配白玉,美味又健康。”说罢,闭起眼睛,手中轻敲木鱼,口中念念无词。这边急坏了何韭菜夫妇,“九菜加一汤,翡翠对金黄,宝钗配白玉,美味又健康。”山村人家,朴实无华,这么豪华一桌家宴怎么弄呢?情急之中想到了香姑,香姑聪明伶俐,常常能逢凶化吉,遇上这种稀奇古怪的倒霉事,也只能靠她了。何韭菜叫老婆在家烧茶待客,自己出门到村头路口去迎接女儿。不一会功夫,香姑活蹦乱跳的出现在村头路口,何韭菜迎上前去问女儿,怎么不见满郎?香姑说满郎刚刚遇见他父亲,被拉上山采药去了。何韭菜急忙把文和尚上门置气的事,一五一十告诉女儿。香姑想了想,叫父亲别着急,既来之则安之,急也没有用,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你先去挖两根竹笋回来,其他的事交给我了,我自有办法。何韭菜急匆匆挖竹笋去了,何香姑正一正衣衫,顺一顺头发,从从容容向家门走去。母亲见女儿回来了,心定了许多,请和尚让一让,好让香姑进屋,那和尚只顾闭着眼睛,轻敲木鱼,念念无语。香姑双手合十,向和尚鞠躬道:“大师到访,蓬荜生辉,小女子这厢有礼了。”和尚依然闭着眼睛,脸上毫无表情,过了片刻,停下木鱼说:“初到贵地,我有三叹,猜出一字,可以进屋,享用家宴。”香姑说:“那就敬请大师赐教,小女子洗耳恭听。”和尚敲几声木鱼起板,然后悠悠叹道:“听者有兮看者无,跳者有兮走者无,高者有兮矮者无,后者有兮前者无。”一叹过后,接几声木鱼,然后再叹:“善中有兮恶中无,智中有兮蠢中无,哭中有兮笑中无;骂中有兮打中无”二叹过后,接几声木鱼,然后三叹:“唐虞有兮尧舜无,商周有兮汤武无,古人有兮今人无,和尚有兮道士无。”香姑心想,这不就是个“口”字吗,于是说:“口在路边,大路通天,小女子有口难言,还请大师借道,行个方便”和尚听罢,心中暗暗一惊,能感觉出香姑说话,绵中带针,有理有刺,非同一般,不可小觑,于是挪一挪身子,门前让出一条道来。香姑也不急于进屋,又恭敬地说“大师承让,小女子也有一字三叹,大师若能猜中,请把它打开。”这和尚天生就喜欢有来有往高手斗智,禁不住高兴地说:“你也能一字三叹,那我就为你击木相伴和尚敲几声木鱼起板,香姑悠悠叹道:“看者有兮听者无,眺者有兮困者无,盼者有兮守者无,盲者有兮显者无。”一叹过后,接几声木鱼,然后再叹:“眼中有兮胸中无,眉中有兮口中无,直中有兮曲中无;睡中有兮行中无”二叹过后,接几声木鱼,然后三叹:“睿者有兮混蛋无,省者有兮骄横无,真人有兮俗子无,道士有兮和尚无。”和尚心里明白,香姑三叹,叹的是个“目”字。香姑说猜中即把它打开,意思是叫他睁开眼睛看看,不要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事已至此,和尚无奈,只好睁开眼睛。看见香姑,顿觉眼前一亮,脱口说:“奇女子果然吉人天相,和尚失礼了何韭菜正好提着两根竹笋回来,见状大喜,忙不迭请和尚进屋品茶。文和尚乐得个顺水人情,慢腾腾走进屋来,正襟危坐,悠然品茶。他边品茶边想,我设的“九菜一汤”你还未过关呢,谁胜谁负咱们走着瞧。

香姑叫父亲陪和尚品茶,叫母亲进厨房帮打下手,自己掌勺烹制家宴。和尚对家宴的要求是:“九菜加一汤,翡翠对金黄,宝钗配白玉,美味又健康。”山村人家,朴实无华,这么豪华一桌家宴怎么弄呢?香姑能行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八回   何家宴九菜一汤

         荷花联一语双关

 

话说香姑和母亲要进厨房烹制家宴了,尽管文和尚对何家宴的要求十分苛刻,提出要:“九菜加一汤,翡翠对金黄,宝钗配白玉,美味又健康。”香姑依然镇定自如,胸有成竹。她天生的聪慧伶俐,对付这种稀奇古怪的事特别有心得,在她眼中,这就是小菜一碟。

香姑对母亲一番耳语后,不慌不忙的走了进厨房。第一道菜,先做竹笋针菇汤”。母亲把刚挖回来的苦笋拿过来,剥完壳后以水泡软、洗净、切成片;再抓一把山里特产的金针菇,洗净、控干水;刚好早上买回有两根猪排骨,也拿出来洗净,剁成小段段;又在菜坛子里取出一小碗酸菜,过水后稍微切碎。材料准备好了,香姑开始掌勺烹制。她先将排骨入锅以热水汆烫后捞起,锅中另烧约两大碗水,烧沸后加入排骨小火炖煮约两刻钟,制成排骨汤待用。另置炒锅放入猪油,待油烧热后放入酸菜翻炒,酸味充分释放出来后,加入排骨汤、竹笋和金针菇,继续煮约一刻钟,加盐调味,烹制即成。最后特意将排骨挑出另放一处,其余盛入汤碗,以尊重和尚素食的习惯。一道“竹笋针菇汤”,就这样做好了。接着做第二道菜,叫做韭菜炒鸡蛋”。母亲到鸡窝里掏了两个鸡蛋,香姑把鸡蛋打入碗内,加一点料酒、食盐搅打均匀;母亲又将韭菜洗净,控干水分后切成约一寸长的小段;再把嫩姜切成丝,长短大小与韭菜段相仿。香姑把油放入锅中烧热,加入鸡蛋炒熟盛出;锅中留底油爆香姜丝,倒入韭菜煸炒;再倒入炒好的鸡蛋,快速翻炒均匀,最后上碟。一道“韭菜炒鸡蛋”也做好了,满屋飘香。何韭菜不时进厨房察言观色,看女儿一番操作,心中已经有数。母女两收拾好餐桌,何韭菜请和尚入席,和尚坐上席,何韭菜夫妇分坐在和尚左右,宾主入座后,何韭菜唱一声“上汤”,香姑唱一声“来了”,把汤端上餐桌,再唱一声“宝钗白玉汤”!然后给每人盛上一碗,和尚看着碗中香气缭绕的汤菜,针菇嫩黄,笋肉玉白,养鼻养眼,入心入肺,连喝三碗,大呼过瘾。何韭菜唱一声“上菜”,香姑唱一声“来了”,把菜端上餐桌,再唱一声“翡翠黄金膳”!然后给每人盛上一碗饭、一碟菜,和尚看着碟中香气缭绕的饭菜,米饭珠润,韭菜翠绿,鸡蛋金黄,养鼻养眼养心,吃完一碗一碟,迫不及待,大呼继续上菜。香姑说:“大师,菜已经上完了。”和尚说:“九菜一汤,只上了一菜一汤,怎么就完了。”香姑指着菜碟说:“此菜并非一菜,此菜就是韭(九)菜。”和尚无奈,又说:“九菜一汤只是第一句,另外还有三句话呢。”香姑说:“韭菜翠绿,鸡蛋金黄,对应第二句翡翠对金黄’,针菇嫩黄,笋肉玉白,对应第三句宝钗配白玉’,这第四句嘛…”何韭菜接过话题说:“这第四句由我来说,美味就不用说了,看看你的吃相就知道了。”和尚不好意思,嘿嘿一笑。何韭菜接着说:“韭菜是个宝,又叫壮阳草,桫椤山韭菜,妙用是灵药。韭菜具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韭菜和鸡蛋同吃,能协调阴阳,对身体调补作用更加明显。苦笋乃医食俱佳之山珍,其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气力、利尿、下气化氮,理风热脚气,大师云游四方,脚气肯定很重,吃苦笋汤最好。你说这九菜一汤,健康不健康。”和尚连说健康、健康,随即转过身来,面对香姑,刮目相看,称赞说:“奇女子果然聪慧过人,佩服,佩服。”

香姑看和尚心态渐渐平和了,便向他说起心里话来:“文大师的威名,小女子早有所闻,大师喜欢画荷花,小女子喜欢绣荷花,老家这里就叫荷花寨,就凭这一点,我得尊你为师。”和尚连说不敢不敢,香姑又说:“民间传说,有一次大师与道士比试对联,几个回合下来,两人不相上下,传下了一副千古谐趣荷花联。和尚想不到这南蛮之地的山野女子,居然知道自己的荣耀经历,自豪的说:“那道士看了我画的荷花,出一句上联想难倒我,那上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我立刻回了一句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这副对联,正着念和反着念的读音都一样;每一句首末两字为同一个字,但是首一字作名词,末一字作动词;中间三四字、五六字为两个名词;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被民间传为千古谐趣荷花联。”香姑反复吟诵:“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

突然呀的一声,欲言又止。和尚见状,请香姑直言。香姑说小女子不敢直言。和尚说你直说无妨。于是香姑说:“恕我直言,按照一般常识,大师的下联对得很工整也很妙。但以小女子所见,大师的下联只对了一半。”和尚呀的一声,洗耳恭听。香姑又说:“上联读作‘画上荷花,和尚画’,大师的下联读作‘书临汉帖,翰林书’,对得很妙。但是上联如果读作‘画上荷,花和尚画’呢?大师的下联读作‘书临汉,帖翰林书’,语意不通,令人费解。”香姑的话还未说完,和尚已经羞得满脸通红,夺门而出,飘然远去。

其实,文和尚并未走远,而是躲进了深山福地,他在一挂瀑布前建起一座山亭,在亭柱上挂起半边妙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每日里面壁思联,千年不变。有一天,文和尚捧一掬清水喝下,顿感五内清凉,仰观飞瀑,突然醒悟,想出了一句绝妙的下联。欣喜之余,他淡然一笑,决定把下联留在心底,藏而不露。他认为,亭中只有上联,留下点悬念更妙,对自己、对后人都更有启示。于是,他吟诗一首袒露心迹“世事如棋无复盘,荷花一语寄双关,飞流本是一掬水,能屈能伸乐自然。”吟罢,化身融入飞流,飘飘洒洒,自在悠然。因此,人们敬称这挂瀑布为“和尚瀑布”。 后来有人传说,和尚知耻而后善修,得到佛祖赞赏并纳其为罗汉,因此又敬称这挂瀑布为“罗汉瀑布”。乡贤们却认为,荷花妙联与和尚的关联更密切,因此更乐意把它称为“和尚瀑布”。话说回来,此时和尚是解脱了,香姑却红尘未了,此生少年人的快乐时光即将逝去,她正面临人世沧桑的十字路口呢。世间事了犹未了,局外人闻所未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九回   古茶汤悬壶济世

         锦绣村四季飘香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为隋炀帝。是年,天下大旱,九州不安,地处岭南山区的贺州地界,更是瘴气弥漫,瘟疫肆虐,一时间千村凋敝万民罹难。满郎父亲被朝廷征用,远赴北方为军队伤员疗伤,至今杳无音信,生死未卜;何韭菜夫妇虽然有幸躲过徭役,却不幸相继染上瘟疫,撒手人寰,遗憾辞世。可怜年少的香姑,转眼间便成了孤儿,面对如此巨大的变故,她悲痛欲绝。满郎帮香姑一起处理好父母后事,两个年方十五的不幸人,相濡以沫,一起守灵。冥冥中,满郎仿佛看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向自己走来,定睛细看,原来是老祖父驾临身边,祖父送给他一本古家秘存十八代的祖传****《古茶汤》,告诉他此汤药可以驱除瘟疫治病救人,但是配制此汤药,需要一种生长在深山野岭悬崖边上的千年古茶为主药原料,并给了他一片茶叶样本。满郎翻身醒来,老人飘然远去。救民心切的满郎,趁香姑沉浸在悲痛之中昏睡未醒,立即带上茶叶样本,连夜上山采集古茶。天黑得像个倒扣的锅底,山路曲折险阻,摸爬跌滚尚可咬牙挺过去,最可怕的是,在那无边的黑幕中,不时闪现点点绿光,野兽的低吼声阴森恐怖让人窒息。满郎历尽艰辛,终于发现了古茶影迹,他满心欢喜,奋力向悬崖绝壁攀爬,不小心碰落了一块石头,一只猿猴在睡梦中哇的尖叫一声,突然跃起,慌忙逃窜。满郎心头一惊,手头一松,不幸一失足跌落了深山谷底,怀着无限遗憾离开了人世。第二天,乡亲们惊闻噩耗,个个悲恸不已。有人说好人命舛,苍天无眼啊,有人说满郎是转世灵童,该回仙界啰,有人说自己亲眼看见,满郎化成一条白马玉龙飞升上天了。连动物界也悲愤不平,追究那只受惊逃窜,致使满郎失足身亡的猿猴,那猿猴当晚所为,虽然是本能反应无意出错,但它深感痛苦,自责有罪,把自己罚跪在石壁前,面壁思过,一跪就是一千年,后来竟然变成了一座猴面化石,永跪溪旁警示猴人。因此,后人把满郎罹难的山谷长廊叫做“秀才廊”,把那座猴面石壁叫做“罪猴石”,因为石猴诚心改过,香姑得道成仙后,它以水为酒,醉祭满郎,所以人们又原谅了它,把这座石壁叫做“醉猴石”,并把那匹在山崖上飞跃奔腾的瀑布叫做“玉龙瀑布”,都说它就是少年英雄满郎的化身。花开两朵,单表一枝。话说当日满郎不幸罹难,香姑闻讯后,悲天跄地,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冥冥中满郎寄梦与她,叫她擦干眼泪,保重身体,还拜托她传承古家的祖传****《古茶汤》,以此悬壶济世,拯救地方。香姑醒来后,暗下决心,一定要继承满郎遗志,研制药汤为民治病,回报家乡养育之恩。于是她擦干眼泪,怀揣《古茶汤》,背负大竹篓,带上茶叶样本,踏着满郎的脚印,继续上山采集古茶。香姑日夜兼程,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采到了千年古茶,并立即采用满郎家的祖传****,将千年古茶熬制成“古茶汤”,分送给乡亲们服食,并在服食过程中不断改良配方。苍天不负有心人,香姑熬尽心血反复实践,终于使“古茶汤”研制成功,救苦救难,驱除瘟疫,使四方百姓得以安康。桫椤山下春风荡漾,又恢复了往日的好时光。满郎已经为民献身,香姑决定终身不嫁,她回到深山老林,过起隐居生活来,每日里专心种茶、采茶、研制各类“茶药汤”,悬壶济世,为民造福。

人们都称颂香姑具有菩萨心肠,说她不是仙姑胜是仙姑,因此,有人把她的出生地荷花寨称为仙姑寨”。香姑却不以为然,她说荷花寨本来叫做“何家寨”,因为寨子里遍地都是荷花,先贤赞赏荷花清廉正直的品格,才把它改称为“荷花寨”。自己生来就酷爱荷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是叫原来的“荷花寨”吧。虽然寨门牌匾上的文字没有改,但是外地人在口头上已经改了,流传得还特别快,因此许多人还是称呼这里为“仙姑寨”。由此可见,何香姑日后得道成仙并非偶然,而是早有预兆,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孔子说“非君子不可以语变”,物属其类,厚积薄发,变乃自然,这就是天道。天道顺自然,天道也酬勤。香姑勤劳善良古朴纯清的品德福泽后人,仙姑寨因此渐渐兴旺发达,发展成为一个村。村里的女孩子都学香姑小时候的模样,从小就坐在荷塘边,一板一眼的织锦绣花,绣出的荷花蝴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受到人们的热捧,称之为“香姑绣”。在当时,姑婆山的一帕香姑绣名声在外,香飘四野。香姑绣虽小,内涵却很大,小姑娘配上它,能代表潮流、引领时尚,寓意美丽大方、幸福吉祥。因此引得山外人纷纷上山求购,求之不得,再三求之,一直等到得手为止,方才欢天喜地的走出山去,着意配在身上,招摇过市,沾沾自喜。仙山出锦绣,锦绣耀仙山。寨子因此渐渐的兴旺发达起来,扩大成了村,时过境迁,以前的称呼已经不合适了,因此,人们又把“荷花寨”改称为“锦绣村”。为了铭记仙姑的恩德,族人又集资把仙姑出生地的老房子扩建重修,高挂一块金匾:“何府”。何府大门前挂一副对联:“仙女下凡织锦绣月光如梦照荷花”。何府清正优雅,成了后人(特别是文化人)缅怀仙姑的理想场所。话说回来,当时香姑得天助,采到了千年古茶,悉心研制“古茶汤”,其过程千辛万苦,多次经历死而复生的悲催境地,充满了戏剧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回   八品猴千秋演义

         方家茶一叶难求

 

话说香姑回到深山老林,隐居起来,每日里专心研制茶药汤。在研制的过程中,她深感古茶树稀少,古茶叶采摘艰难,不利于研制;而且古茶汤过去只等瘟疫流行才用得上,平日里束之高阁,不能物尽其用,十分可惜;应该研制一种普及型、保健型的“古茶汤”,还有一种“用开水冲泡片刻即可饮用”的简便型“古茶汤”,在平时就能派上用场,无病者饮用后可以防病健身,使“古茶汤”发挥最大的效用,以慰满郞在天之灵。于是,她选择一处向阳的山坡,开辟了一座新茶园,通过反复实验,筛选、培育出一种茶叶新品种。从此,她每日里专心种茶、采茶、制茶、研制保健型“古茶汤”,以实现满郞 “悬壶济世,为民造福”的梦想。人们有感于香姑为民造福的苦心,都说她不是仙姑胜是仙姑,因此把她开辟的茶园称为“仙姑茶园”。茶园是有了,但是要研制出新型“古茶汤”来,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却不容易,除了种茶、采茶、选茶,还需要用桫椤山特有的木材烧制成专门用于制茶制药的木炭。古家曾经挖有一孔窑洞,在离茶园不远的另一条山冲里,窑址选在避风处的一个山坡土崖上。这孔古窑洞如今还在,外观洞口很小,只能钻进去一个人。古时原本洞内比较宽畅,高约一米五,深约三米,窑洞的后面,开有一个烟洞通到崖上地面,窑洞的里面,地面下留有一个进风道。小时候香姑与满郎曾经多次到这里看过烧炭,当时的画面印象深刻历历在目:工人们首先选好特殊木材,将它锯成约三尺长的小木段,根据粗细分类归在一起。工头说这样才好掌握火候,使窑中粗细不同的木头,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变成木炭。接着工人把木段一根挨一根立在窑中,粗的在下,细的在上,间距不疏不密,留出恰当的空隙。木料一堆好,工人们就把窑口封上,然后点火,火口在炭窑下半部,等窑口附近的树干燃着后,又把窑口用泥土封死,留出下面的进风道提供氧气继续燃烧,此时窑顶烟洞开始冒烟,烟色由白夹黑转为白烟,再由白烟转为蓝烟时,工人们立马将烟洞和下面的进风道全部封死。几天后,窑里的火完全熄灭,一窑炭就烧好了。烧炭最紧张的时刻是开窑。古家炭帮历代相传下来一柄大斧头,工头行过祭拜山神之礼后,举起大斧,呼啦一挥,劈开了窑口。此时早有准备的几名膀大腰圆的壮汉,立刻以闪电般的速度传递水桶,不断向窑中冲水,冷水一接触热窑,立刻噼啪一声巨响,忽的冒出一股恶气来,直冲云天。一时间,泼水声,气流声,加上工人们一路飞跑的脚步声、吆喝声,震耳欲聋,动地惊天……香姑坐在窑洞前,画面飞叠,泪流满面,一个小女子想烧一窑炭,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成百上千只猴子呼啦啦跑到香姑身旁,领头的美猴王上前拉拉香姑的衣袖,比手画脚,眨眼挠腮,意思是说:我有一次跌断腿,是您帮我治好的,我却没有帮您保护好满郎,真对不起,今天您有困难了,我们都来帮助您,请您不要着急。还没等香姑说话,猴王转过身去,呼啸一声,猴子们立刻咿咿呀呀的行动起来,有的选木,有的装窑,有的点火,有的添柴,操作程序非常规范,技艺娴熟,中规中矩,比起专业的烧炭工人来,一点也不差。很显然,这些猴子都偷看过古家炭帮过去烧炭的场景,看透其中奥秘,悟出其中道理,得到了古窑真传。几天后,一窑特殊的木炭就烧好了。香姑正欲感谢他们,美猴王又是一声呼啸,带着猴子猴孙们回山寨去了。从此后,香姑制茶制药用的特殊木炭,猴子们全包了。香姑得道成仙后,人们开始传说当年姑婆山人猴相助的美事,听故事的人一个个感慨万千,赞不绝口。因为千年古窑可以见证这件人猴相助的美事,所以人们把这条山冲称为古窑冲”。有一段时间,八仙经常到姑婆山聚会,听说猴子的故事后,同样是感慨万千,赞不绝口,立刻上山拜访。猴子们早已在园门前列队欢迎,乐得八仙喜笑颜开,想不到姑婆山这群猴子,不但具有“人性人情”,竟然还有“仙知仙觉”。玩笑间把猴子敬称为“八品猴”,把猴园敬称为“八品猴园”。“八品”可以解读为“封其八品官位”,也可以解读为“八仙欣赏敬佩”。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听说姑婆山连猴子都是八品官,可见其他人官有多大。许多人慕名而来,专为拜见这群名园封猴,取个“封侯拜相”的好意头。特别是当时的读书人,在赶考之前必定要上山来问猴,与之言欢握手,以求考试顺手,仕途通达,拜官封侯。话说回来,当日八仙在猴园里游玩嬉戏,并不知道他们无拘无束的一句玩笑话,会给后来人带来那么多的美妙联想,他们只觉得这样做挺好玩的。八仙越玩越开心,一路上有说有笑,兴致勃勃的又回到了茶山。他们醒醒酒,开始品茶,清清心又开始观山景论大道了。八仙交流起来非同一般,海阔天空,宏观大论,无所不谈。他们都属于道家,说起话来言必称“方家”,在道家的圈子里,往往把“道学修养深厚精湛的人”称为方家,自称时则表示自己是个无拘无束的“大方之家”。八仙在高谈弘论的过程中,总是方家以为如何如何,方家认为这般这般。砍樵人路过茶园,听到他们方家长方家短的高谈阔论,回去传给村里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在坊间传为奇闻美谈。因此,人们又把“仙姑茶园”称为“方家茶园”。

茶园隐仙名,茶叶藏真经。方家茶园不但有醉八仙助雅兴,还有八品猴结官缘,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茶叶,更显得神奇绝妙,人们端起一杯方家茶,闭目徐徐闻,低头轻轻吻,情不自禁就会有故事讲,此时茶香四溢,来者闻香即醉,身心清爽,无比通畅,因此茶山引来了众多的茶客,一时间供不应求,上品茶更是一叶难求。这些都是后话,初建茶园时,香姑正备受人间磨难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采茶女中秋拜月

           遇仙师点石成金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开始铸造发行“开元通宝”铜钱。是年中秋,傍晚时分,何香姑采茶归来,实在是太劳累了,就依靠在途中一块奇石上歇歇脚。她仰望头顶上圆圆的月亮,禁不住一阵心酸,感到无比的惆怅,想起了自己逝去的亲人,父亲、母亲、秀才郎,一个个在眼前浮现,情不自禁流下了两行热泪。她噙着泪水拜倒在地上,向着月亮连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又依靠在奇石上,和着秋虫,吟唱起那首让人牵肠挂肚的月光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有张塘,种满荷莲遍地香,荷叶拿来撑花伞,荷花拿来接新娘。”密林中的山蛙停止鸣叫,静静地守候在香姑周围,关注着她的一切举动,生怕她会遇到什么不测;路边的杨梅树也被感动了,流下了几滴银光闪闪的珠泪,唏唏嘘嘘。此时,仙人吕洞宾坐着彩云恰巧路过此地,闻歌止步,感觉怦然心动,于是着意观察良久,发现这个多灾多难的羸弱女子,形容端庄,心地善良,具有难能可贵的“仙姿仙质”,是个可造之才。但是一审过关还不行,为了慎重起见,还得微服试访。于是吕洞宾按下云头走进山来,化妆成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邋遢老人,流着口水向香姑讨要东西吃,香姑见状,顿生恻隐之心,倾尽身上所有食物,送给这个邋遢老人吃。老人不但不感谢她,反而拿着食物跑上小石桥,躺倒在桥面上耍泼赖,说这东西太难吃了,不如猪狗之食,顺手扔到水里,还破口大骂,说香姑这样对待老人,太没有良心了。香姑可怜老人家孤苦伶仃,精神崩溃导致心态扭曲,因此任其辱骂,无怨无悔,耐着性子,慢慢地扶他起来,为他擦身、洗脚、缝衣、喂药。一连数日,有索必与,毫不吝啬,有呼必应,毫不迟疑。数日后,眼见老人脸色转好,身体已经康泰,香姑又细心的搀扶着老人走出深山密林,还执意要护送他回家。走在路上,吕洞宾就地点化一块圆石变成一枚“开元通宝”新铜钱,送给香姑表示感谢,香姑不屑接受,老人硬是把铜钱塞到她手里,香姑坦诚面对老人说:“孝老敬老,人之天分,请老人家莫用铜钱羞我。”老人说:“有恩必报,人之天道,老朽并未羞你,给钱你是我的心意,要不要是你的主意,我把钱给了你,这钱就是你的,如何处置,那是你的事。”香姑频频点头称是,对老人家肃然起敬。想了想,把铜钱举过头顶,真诚地说:“那就孝敬天地,顺其自然吧。” 顺手把铜钱扔到了湖里。吕洞宾被她纯真朴实之情所感动,于是向香姑说明身份,又点铜钱化为原石,永镇湖底,以此昭示后人,彰显香姑的古朴真情和高尚品行。同时还示意,这是为香姑点破红尘,有意收她为关门弟子。香姑闻言,大惊大喜,赶忙跪下地来,叩头不止,拜谢师父知遇之恩。师父把她扶起,道一声万分抱歉,刚才扮作糊涂老人把你吓着了。香姑再谢一声师父,说这是师父看得起我,我高兴还不及呢。从此她亦步亦趋跟着师父,经风雨,见世面,慢慢的步入了仙班。后来,人们把湖底那块经过吕洞宾点化的石头称为“真财石料”,千余年后,现代人致富心切,借题发挥,又把它称为“点石成金”,还把那潭源源不断的清水视为“滚滚财源”,把财源滚滚拥有真财石料的小湖泊称为“聚宝盆”。据说,人只要下到湖里泡泡水,摸一摸那块铜钱石,就会“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人甚至说只要你在湖边坐一坐,吸一口新鲜空气,就会有财气附身,想不发财都不行。话又说回来,吕洞宾通过再三考察,认为香姑德才兼备,因此收她为关门弟子,接着他又因地制宜,化水为龙,引水通海,顺水为溪,聚水成潭,教香姑每日坐在潭边,饮水练功,辟谷净身,香姑每次捧起山泉洗尘润心,都会觉得五内清凉、七窍通灵。吉时,吕洞宾顺手牵杨,在杨梅树上摘下一粒鲜红剔透的杨梅果,口中念念有词,对着杨梅吹一口仙气,然后把果子递给香姑,让她服食,香姑把杨梅果轻放口中,闭目细嚼,慢慢的觉得有一股清流在身心流通涌动,一瞬间又觉得身轻如燕,飘飘若仙。如此反复数日,渐渐的不饮不食也不会觉得肚饥口渴了。接着吕洞宾又招呼来一片彩云,带香姑坐上云头,飞上了萌诸岭南端桫椤山之巅,为她传授道法仙术。香姑不负恩师厚望,每日里刻苦修炼,一刻也不敢懈怠。有道是,心诚则灵,水到渠成。香姑几经磨难后,终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了。从此,香姑化成了真正的仙姑,世人尊称其为何仙姑。

后来,人们把何仙姑与吕洞宾相遇时依靠的那块奇石敬称为遇仙石”;把那座充满戏剧情节的小石桥敬称为“遇仙桥”。人们都传说,只要洗净手足、清静身心,虔诚的抚摸那块石头、走过那座石桥,就会时来运转,迎来锦绣前程。因此,人们对那块神奇的石头和古朴的石桥尊敬有加,顶礼膜拜,视其为吉祥如意的转运石和赐福桥。后人还把吕洞宾顺手牵杨的那棵杨梅树视为“仙树”,把吕洞宾给香姑服食的杨梅果视为“仙果”。大家都纷纷传说,吃了姑婆山上的杨梅果,可以祛邪清心,益寿延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这真是:中秋祭梦遇痴瘨,明月清风鉴孝心,莫道杨梅生野树,一枝仙果破红尘。

 

第十二回   何仙姑凡尘未了

           吕洞宾玩笑吟联

 

话说何仙姑隐居深山秘境,饮山泉,吃杨梅,修成正果,步入了仙道。刚刚入道时,她凡尘未了,凡心犹存,依然会时常思念已故恋人古满郎,练功之余,必定会到当年和满郎幽会的山谷打坐。此处幽境,妙不可言,古树荫翳,流水缠绵,清风特别逗人。香姑望着流水出神,耳边自然响起那年三月三与满郎嬉戏时的歌声:春水伊人洗围裙,失手打落水中心,谁人收得围裙转,交情交到水样亲。妹也无使忒担心,阿哥同妹心贴心,妹喊一声哥下水,为情浸死也甘心。歌声顺着流水渐去渐远,翻个身又幻化成一条条刚柔相济、韧性十足的古藤,修然缠绕在古树上,藤缠树来树缠藤,童话般的神奇画面,悠悠忽忽,跳跳晃晃,在薄雾中时隐时现。突然,香姑和满郎又幻化成两只快乐的小精灵,一会儿钻藤网,一会儿荡秋千,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如今依然还在藤与树之间编织着神曲般的旋律,入耳追心,挥之不去。香姑从幻觉中醒来,看着一棵高大四方的奇树,会心一笑。还记得有一次,满郎指着这棵四方形的奇树对香姑说:“我一看到这棵奇树,就会想起一句成语,你能猜出我想的是什么成语吗?”香姑不假思索,立刻就说:“志在四方。”因为满郎是个好男儿,好男儿志在四方,因为满郎是个得道人,得道人“自在四方”,此树“四角俱全”,就像满郎一样在她的心目中显得完美无缺。走过一段幽境,香姑看到一棵挺立四株树干却露出五条根茎的奇树,也指着奇树对满郎说:“看到这棵奇树,我就想送你一句成语,你能猜出我想到的是什么成语吗?”满郎笑了笑,也立刻回答说:“四书五经”(谐音四株五茎)。一棵树内能包容“四株五茎”(四书五经),这才称得上是“饱读诗书”,也才称得上是“满腹经纶”。满郎明白香姑的意思,她是想告诉自己,好男儿要想实现志在四方的梦想,一定要努力读书,充实自己。想到这里,幸福的泪光,盈眶欲出,闪闪烁烁。此时,一阵春风把香姑的长发吹开,就像当年满郎那样,伸出温情的双手为她轻轻梳理,长发飘飘串起泪珠连连,竟然化成了一帘清纯靓丽的瀑布,飘然而下,流水回旋后又辗转反侧、卿卿我我、凝聚成了一盘清澈羞涩的玉湖,湖水中、石壁上都隐隐约约的印有仙姑的形象,引人注目,由人猜想。此时仙师吕洞宾正在云头上闭目打坐,突然心头一动心血来潮,睁眼下观,掐指一算,原来是自己的关门弟子何仙姑,凡尘未了心难正定,长发串着泪珠,化成一股仙溪在山谷中缠缠绵绵、欲罢不能。他闭目想了想,凡心还得凡尘治,凡间有人说“治疗心病的最佳药物是时间,抚慰心伤的最佳护士是流水”,看来还得给徒弟一点时间,让她在山中水疗。想到这里,剑眉舒展,凡心微动,他也学起世间人来,幽默了一把,油头滑脑装腔作势的吟联一副:“凡人酷酷羡神仙,神仙媚媚恋凡人。”吟罢再品,自鸣得意,大笑不止,笑够瘾了,拂袖抬手,一跺脚驾起彩云飘然而去。此事传开后,人们在仙姑打坐思念满郎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亭台,依据仙姑的心思,取名为“思凡亭”,并在亭柱上刻上了吕洞宾那副即兴随缘的对联“凡人酷酷羡神仙神仙媚媚恋凡人”;又把亭前那一帘瀑布敬称为“仙姑瀑布”,把瀑布流溪凝聚成的那一盘玉湖敬称为“仙池”,把那一棵长得高大四方的奇树称为“志在四方”,把那一棵具有“四株五茎”的奇树称为“四书五经”,把湖边悬崖峭壁上的老树古藤敬称为“凡树仙藤”。凡树仙藤映衬着吕洞宾的对联,妙趣横生,相得益彰。“凡人酷酷羡神仙,神仙媚媚恋凡人。”酷酷代表时尚也谐音苦苦,媚媚好比美眉也谐音每每,风趣幽默,耐人寻味,最难得它居然还巧合了千年之后普遍流行的网络语言,让人百思无解百看不厌,回头反顾回味无穷。千年后,广州光孝寺首座又果大师云游仙山,在仙姑瀑布下沉吟良久,欣然令笔写下“仙池”两个大字,其中“仙”字写法别有深意,左边为单人旁,右边的上面一个“西”字,中间一个“大”字,下面一个“山字”,寓意神仙是来自“西天大山之人”。有人戏说:西天的大山缺水,因此神仙们到了这里,都喜欢站在池边,观世间流水缠绵而洗心,任谷中仙雾飘飘而净身,久久不愿离去。其实,又果大师题字还另含一番深意,大师属僧,仙姑属道,僧、道两家的文化造诣都很高深,但是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互不服气的现象,大师在浏览仙姑瀑布之前,先去浏览了和尚瀑布,深受震撼,深受启发,有感于仙山之博大,因此题字,寄意为:佛家和道家在本质上同属“西天极乐世界之人”,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话说回来,当时仙姑初入仙道,凡尘未了,心难正定,师父吕洞宾为此伤透了脑筋,后来想了个办法,沿着深山老林的悬崖峭壁,开辟了一条九百九十九级古道,带弟子上天堂修炼时,不坐彩云,沿着古道徒步登山,一路上设置有“古道三叠”, 伴其修行。从此,仙姑每日里鸡鸣则起,登山修行,汗浴“忘情水”,情系天堂顶。山风习习,云路茫茫,眼见仙姑渐渐的身心正定、远离凡尘,吕洞宾看在眼里,喜上眉梢。谁料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满郎的少年情缘刚刚淡去,人世间另一个人的辞世,又勾起了仙姑另一桩人世情缘。人之常情,天之常理,这是道中之道。天上人间有许多事,连神仙也说不清楚,布衣百姓怎么说呢,只好有事说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三回   姑婆山仙人指路

           仙姑庙神光照顶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平阳公主去世。平阳公主是初唐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她率领娘子军为大唐江山立下过赫赫战功,前人有诗赞曰:“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艳翎刀。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何仙姑曾经应公主之邀,赶赴战场与其并肩杀敌。这一期间,她们惩恶扬善,救济灾民,两个奇女子惺惺相惜,过往甚密。平阳公主去世的噩耗传到桫椤山,仙姑悲恸不已,昨日沙场演兵,今日阴阳两隔,天上人间之事,就是那样的无奈无情。仙姑流着眼泪向师父告白真情,执意化作一位老姑婆,上山顶设灵坛,为故人烧香祈祷,敬行人间之礼。吕洞宾也无奈,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去打坐面壁,任由弟子折腾几日。

是日,老姑婆行走在上山途中,突然发现一位樵夫,晕倒在悬崖峭壁的边缘,赶紧上去,把他背下山来,给他运气提神,然后喂吃“古茶汤”,待他慢慢醒来之后,又为他指点迷津,使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樵夫回到村里后,给大家描述在山中的奇遇,说自己不幸晕倒,却非常幸运的遇到了一位老姑婆,形容酷像画图里八仙之中的何仙姑,说到这里,竟然有许多人都说自己曾经有过类似的遭遇,都说这是何仙姑显灵,化作老姑婆济世救人。世人知道姑婆就是仙姑的化身后,对姑婆更是敬重有加,念念不忘。于是,摆神台,烧高香,向着桫椤山顶礼膜拜,“桫椤”与“姑婆”的读音相近,最主要是“人如其山山如其人”,两者可谓文脉古朴、情感亲近、精神相通,因此人们又把神秘的“桫椤山”尊称为亲切的“姑婆山”。还在姑婆山之巅最高处建了一座庙宇,供奉仙容,尊称为“仙姑庙”。因为山顶是仙姑住的地方,仙姑住的地方就是天堂,再加上在仙姑庙前,常常有幸运者能遇见神光照顶,所以人们又把姑婆山峰顶叫做“天堂顶”。何仙姑位列仙班后,依然定期上天堂顶坐坛悟道,她每次乘坐彩云上天堂顶,都要在山顶石门前下座,把彩云系在门前,然后虔诚庄重的拂尘洗手,对镜梳妆,待到形容整洁庄重了,然后才沿着石阶一步一叩登上天堂。人们都传说,何仙姑系在天堂石门前的彩云,不久便化成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片片一层层五五成群,象征五福临门,寓意福被天下。到后来,人们又把仙姑对镜梳妆整容的地方敬称为仙姑梳妆台”,把其中那面巨大的石镜敬称为“仙姑照镜”,把仙姑登临的石阶敬称为“九级天阶”,把仙姑迈过的石门敬称为“福寿天门”。

话说吕洞宾为了解脱徒弟何仙姑思凡之苦,沿着山中悬崖峭壁开辟了一条九百九十九级古道,沿路设置“古道三叠”,每日里带仙姑徒步登山,一路修行洗心。古道的路口就设在仙姑隐居的小石屋前,仙姑每天清早起来,用溪流洗一把脸,然后捡一把野菜回屋,煮成野菜粥。她每次喝粥的时候,就会有一只青鸟不停的吟唱:“苦哉苦哉一乐哉,苦哉苦哉一乐哉。”仿佛在为仙姑解说心得,野菜虽苦,清心开怀,先苦后甜,岂不乐哉。因此,后人把这种野菜叫做“苦哉菜”;把仙姑隐居的小石屋称为“一乐斋”。沿着“一乐斋”前的古道直上天堂顶,沿路可见三处山亭圣迹,人称“古道三叠”。第一叠是“杨梅亭”,建在山脚古道边一棵杨梅树下,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联曰:“知道要修行莫遗憾当世成仙也容易有杨梅则灵。”上联中“知道”的道,既指脚下的崎岖道路,也指道家的文化精神和学理,劝何仙姑也是劝后人要刻苦修行不要蹉跎岁月留下终生遗憾;下联借用何仙姑饮山泉吃杨梅得道成仙的典故,风趣解说“吃得素中素,方为人尚人”的道理。第二叠是“指路亭”,建在半山腰古道边,站在亭前可以看见一座直立的石壁山崖,悬崖边伸出几棵苍老遒劲的奇树,就像巨人伸出的手指,据说手指动时,前方便有神光(佛光)闪现,有幸看见神光的人定会有锦绣前程,因此人称此景为“仙人指路”。石亭因此称为“指路亭”,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联曰:“吃得素中素方为人尚人”比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直白,这副对联更具有道家的禅意,令人心静,耐人寻味。第三叠是“瑞光亭”,建在山顶上,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联曰:“得道者云来云去有缘人佛见佛光”上联可以解读为:熟路的人、精通道家学术的人、道德高尚的人,上“天堂”可以牵着彩云,来去自如;即使是一般的人站在天堂顶上,幸运者的脚下也时常会涌现出云海茫茫的景象,把你度入飘飘欲仙的梦想境界。下联可以解读为:有缘分的人、运气好的人、结有善缘的人,在这里可以看见佛光(或称神光),佛光中还可以看见佛的身影,古汉语“见”与“现”相通,此时可以读为“现”;读为“见”时,也可以解读为:佛即是我,我即是佛,能看见佛光的人本身就是佛。同样可以解读为:神即是我,我即是神,能看见神光的人本身就是神。国人自古道: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在中国,道家、佛家和儒家,合称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正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道佛本无高下之分,你颂“阿弥陀佛”可通西方极乐世界,我念“太乙救苦天尊”同样能达东方长乐世界。在姑婆山得道者云来云去,有缘人佛见佛光,”神中见佛,佛中见神,神光也可以叫佛光,佛光也可以叫神光,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当然,神光也好,佛光也罢,的都是一种光的自然现象,当阳光照在云雾表面,经过衍射漫反射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观阳光将人影投射到云彩上,云彩中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面对这种天象,道家称其为神光普照”,家则称之佛光普照宇宙大道,生生不灭,道佛同样,意在探索和穷尽宇宙真理。道佛相融互相尊重,共同为和谐世界和人类大同而努力,此乃当代世界人心所向。姑婆山的博大,正在于此。

 

第十四回   大草坪仙姑舞剑

           飞来寺宰相吟诗

 

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千年破晓,国运昌隆,宋真宗广纳贤才致文化复兴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华夏族群步入又一盛世。是年秋,清风送爽,何仙姑从姑婆山赶到蓬莱阁,参加八仙聚会,共庆千年盛典,酒喝到“一半清醒一半醉”的时候,吕洞宾举杯致辞:“各位仙家请举杯,且听我来说两句,有道是国运昌仙界昶,盛世大典献华章,因此我提议,大家到海上举行一次庆典活动,各凭道法,各显神通,不用舟船,渡海献礼,寓意当今世事民生极度繁荣,大家以为如何?”众仙家齐声叫好,大家都跃跃欲试。汉钟离的芭蕉玲珑扇能起死回生,他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方漂去;铁拐李手持宝葫芦,极尽炼丹制药普救众生之能事,将葫芦扔进海里,然后飞身坐上去,起伏腾挪,滑稽风趣;随后,张果老骑上长渔鼓,占星卜月,无边无垠;曹国舅骑上阴阳板,电闪雷鸣,百籁千声;韩湘子骑上竹笛子,妙音萦绕,万象更新;蓝采和坐上大花篮,奇花异果,耀眼通神;轮到吕洞宾师徒上场了,吕洞宾手持七星宝剑,其天盾剑法,有威镇群魔之功,只见他一跺脚一挥剑霎时间如闪电飞过,海面上立即划出一道彩虹,光耀人寰;何仙姑最后一个出场,她将荷花往海面上轻轻一抛,顿时激起了万道霞光,直染得四海通红五湖酣畅,仙姑伫立在荷花上,吟唱着民间流传久远的月光童谣,悠悠然飘过了东海,环宇流香。众仙家纷纷鼓掌欢呼,东海鱼鳖到处欢欣鼓舞,都认为何仙姑技压群仙过海过的最潇洒,于是授其北宋仙界“群星奖”金奖头名,以资鼓励。

颁奖结束,八仙踏上归途。大家有说有笑,回味过海细节,一个个兴奋不已。走到半路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何仙姑打趣说:“你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今天又获金奖头名,是不是得请我们大家到你家乡姑婆山聚一聚,喝杯酒祝贺祝贺呀。”大家都纷纷响应,一致鼓掌赞成。仙姑不好推辞,想了想说:“去姑婆山可以,但是时间得由我来决定,冬天在即,春节将至,过大年是民间盛事,大年初九是天公诞,我们道教称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玉皇大帝为天公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中原民间在这一天都会举办庙会敬天祈福。这种道教文化应该传播到南方,我想在姑婆山开始传播,到那一天,请大家都装扮成布衣百姓,到姑婆山来聚会联欢,回味人间烟火,传播道家文化,与民同乐,怎么样?”大家都觉得这样玩法挺好,既有乐趣又有意义,表示热烈赞同。于是道一声春节再见,挥挥手各散东西。吕洞宾了解自己的徒弟,慢行一步,问仙姑还有什么需要帮助,仙姑说大山里沟壑纵横,没有足够的平地,供八仙和百姓一起参加庙会活动,请师父借宝剑一用。吕洞宾二话没说,立即把宝剑递给徒弟。何仙姑持剑来到山中,一挥手,剑起云飞,电闪雷鸣,把偌大一座山头削为平地,深山腹地瞬间出现一片大草坪。师徒两望着大草坪,满心欢喜,笑逐颜开。后来人把这片大草坪视为福祉,敬称“仙姑大草坪”。话说何仙姑挥剑劈出一片大草坪,师徒两满心欢喜,望着草坪指指点点。正在此时,张果老悄悄出现在他们身后,打着鱼鼓唱道:“草坪大,大而空,空而缺,缺五章。”仙姑转过头来,向张果老拱拱手说:“那就敬请仙叔为弟子补缺吧。”张果老也不客气,伸出右手,张开五指,往地上一插,嚯的一声,随着手指拔起,地上长出五棵高大的樟树来,伸展腰肢,五章齐奏,五彩缤纷,五服祥和。张果老说:五章代表“五乐”,为百姓演奏乐章,也代表“五彩”,为百姓舞动芬芳,更代表“五服文饰”,寓意天下人不分等级,到这里一视同仁,共享欢乐吉祥。据说,凡是大草坪里有重大活动的时候,这五棵樟树都会齐奏仙乐与民同乐,因此,后来人又把这五棵樟树组成的形象敬称为“五章献瑞”。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被仙姑挥剑削掉的那座山头,它忽忽悠悠的飞到百里之外的封阳县地界,坐落在封江边合面狮附近的峡山谷地,不动了。后来,当地人发现了这座突如其来的山峰,认为这必定是仙人所赐,因此对它顶礼膜拜,称其为“飞来峰”。还在峡山谷地中建起一座寺庙,供奉神灵,取名“飞来寺”。北宋宰相向敏中闻报此事,亲临飞来寺游览观光,感慨之余,作诗一首,直名《峡山飞来寺》。诗云:“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楼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事,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这首诗写峡山飞来寺的地势、风景,颇有禅意,表达了诗人对清净、闲适生活的向往和钦羡之情。有现代人戏称,峡山飞来寺与姑婆山仙姑庙具有相同的DNA,两者乃骨肉至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话再说回来,仙姑大草坪落成,活动场所解决了,仙姑又化妆成老姑婆,见道长,会族头,商议活动方案,然后又走村串户,发动姑婆山人,分头准备各项活动事宜。待一切都准备好了,春节也就到了。姑婆山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大型庙会,能顺利吗?能成功吗?这个真难说,谁也说不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五回  逛庙会人人中彩

           醉八仙步步高升

 

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春节,正月初九,玉皇圣诞八仙按照约定,化妆成布衣百姓,午夜零时便来到了姑婆山。此时,家家户户开始燃放鞭炮,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到了吉时,首先举行仪式,在大草坪天公炉下摆设祭坛,用长板凳置金纸迭高八仙桌,供奉用彩色纸制成的天公神座前面中央设一香炉,炉前有扎红纸米粉条三束及清茶三杯,炉旁烛台后排列五果柑、橘、苹果、香蕉、甘蔗等),置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绿豆等),此为上桌;下桌供奉五牲鸡、鸭、鱼、猪、)、甜料(生仁、米枣、糕仔等)、红龟粽(像龟形,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象征人之长寿)。在道长主持下,参加祭天的人,自发组成一支整齐的队伍,向着祭天神坛缓缓而行。这不只是为了向上天显示自己的虔诚,同时也是因为有族老乡贤安排的专员行走在道路的两旁,随时将那些不符合礼仪的人从队伍里面驱逐出去,不让他们参加祭天的仪式以免亵渎神灵。谁都不想当着仙山百姓的面被人驱逐,所以即使是平时再怎么喜欢胡闹的人,此时都会老老实实地走在队伍里。祭天队伍到了指定位置,依序排列整齐。大道士沐浴更衣后,云步登上坛,口中念念有词,一云手突然幻出一张写满祭文的黄裱纸,念诵一遍后,慢慢的烧化,只见青烟袅袅,款款上奏天庭;接着又引导众人三磕九拜,极尽虔诚地顺序举行祭天仪式,为玉皇大帝祝寿,祈求开春带来好运,天随人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仪式结束后,庙会活动开始。仙姑大草坪里人山人海,旋锣转鼓,舞龙舞狮,张灯结彩,玩猴斗鸡,奏礼乐,放花炮,对山歌,演大戏,应有尽有,无所不尽其极。八仙置身于热烈欢乐的海洋中,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如痴如醉,对比起自己闹海时的展演,这里显得更加热闹更加精彩,一个个点头称赞,自愧不如,暗暗下定决心,要向世人看齐,拿出点新本事来,与民同乐。于是,八仙装扮成一班江湖杂耍,踩着锣声鼓点逐一亮相,新奇独特的形象吸引来了无数观众,把个仙姑大草坪挤得水泄不通。何仙姑上场报幕,语音刚落,汉钟离与张果老便各自扭着花扇、敲响渔鼓出场了,汉钟离一变扇,张果老一变脸,幽默搞笑,博得阵阵掌声;接着,曹国舅敲响竹板,唱了一段意义深长的教化歌,韩湘子吹响笛子,演奏了一段旋律悠扬的江南采茶调,蓝采和踩着音乐节奏,不经意间便摆上了一个硕大的花篮,一抬头,一拂袖,顷刻间春风荡漾鲜花怒放满地飘香,铁拐李趁势打开葫芦盖,只见一缕缕霞光飘忽扩散,从中飞出一对对金色的蝴蝶,在花丛中、山水间、彩云上翩翩起舞,何仙姑飞天散花,乾坤入梦,人蝶化一,不知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再现“庄周梦蝶”的道学经典,令观众大饱眼福,一个个伸长脖子流着口水看得如痴如醉;此时,吕洞宾突然飞身跃起,把一柄宝剑往地上一插,大喝一声:变!那宝剑握柄上立刻伸出八叉枝叶来,枝叶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包,变成一株琳琅满目的发财树;还未等观众反应过来,他又接着大喝一声:化!那一株琳琅满目的发财树又变成了一株摇摇艳艳的摇钱树,一阵飞絮扬花过后,每位在场观众的手中竟然都出现了一个小红包,大家又惊又喜,仿佛是中了大彩,突然间全场沸腾起来,欢呼雀跃,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波浪起伏,起时龙抬头,福到狮摆尾,天人合一载歌载舞,把庙会推上了最高潮。庙会结束,大家意犹未尽,不愿离场。九与酒谐音,九不离酒,年初九,得喝酒还要喝得尽兴喝痛快。于是何仙姑又分身扮作古家姑婆,在祖辈传下来的九铺香大酒坊”前摆酒宴客,欢迎普天下人如席,来者都是客,不论尊卑贵贱,多多益善。那一顿酒让八仙喝得心花怒放,在姑婆山里足足醉卧了九天。道家有规矩,不能扰民,酒仙们临走时,按照仙姑的意思,每人在酒坊门前顿一顿脚,共留下了八个脚印,以此福泽地方,也就算做酒钱了。然后依依不舍,风度翩翩,相互道一声尊重,脚下驾一朵彩云,返回各自的道居仙山去了。时人知道真相后,无比兴奋,纷纷上山寻觅仙踪,把仙人在锦绣村醉卧的地方视为福地,建起一座八角型的楼阁,雕刻八仙圣像于阁中脊柱内梁,恭称为“醉仙阁”。阁下大门前挂一对联:“福溪绕一阁,美酒醉八仙。”于是九铺香大酒坊的顶级美酒就得名为“醉八仙”。人们又把仙人留在九铺香大酒坊门前的八个脚印加以保护,日久天长,这八个脚印居然渐渐兴旺,渐渐升高,变成了八步化石,于是人们又把它恭称为“步步高升”,还在九铺香大酒坊门前挂起一副对联:“八仙品酒旺八步九铺飘香醉九天”成为地方的骄傲,酒坊的名片。

从此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九被固定成为姑婆山的庙会节日。到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自动集聚到姑婆山仙姑大草坪来,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活动,其中“八仙拜年赐福人间”是联欢共庆的重头戏,人们借此展现天人合一的精神风采,祭示天随人愿的千年祈盼。到如今,姑婆山庙会已经举办1014周年,从未间断,长盛不衰。这正是:正月初九彩云飘,八仙聚会乐逍遥,姑婆山上行大道,一步一凸步步高。

 

第十六回  八步街声名鹊起

          知青亭留恋仙山

 

姑婆山上有仙姑,仙姑还引来八仙聚会,留下了八步仙踪,寓意兴旺发达,步步高升。此等好事奇事,特别的引人关注。于是,人们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引来许多好奇的游人,到山上去寻觅仙踪。姑婆山下有个集市古镇,当初是由八家广东商人创建,他们先在这里开了八间铺面,勤俭经商,慢慢有了点名气,人们因此称这里为“八铺”。 八铺的铺主们善于捕捉商机,对各种有用信息都会特别敏感,听说姑婆山的神奇故事后,也赶时髦结队上山,寻觅仙踪,供奉仙姑。铺主们听说山间湖底有一块经过吕洞宾点化的“真财石料”,用手摸过它后,手指可以“点石成金”,那潭源源不断的清水自然便是“滚滚财源”,滚滚不断的财源流归小湖泊,小湖泊自然便是“聚宝盆”了。于是,商人们纷纷跳进聚宝盆里泡水,摸一摸那块铜钱石,祈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身体不便下水的人便在湖边坐一坐,吸一口新鲜空气,说这样也可以有财气附身,想不发财都不行。因此,到这里打坐的人特别多,有人久坐不厌,有人乐不思归。商人们到了九铺香大酒坊,在门前叩读仙人“八步”,越读越有心得,各取真经,铭记于心。人们轮流体念赤足踏上仙人脚印的感受,个个都说足底一接触仙踪,就感到血脉畅通,精神无比的振奋。凭着商人的敏感,回到商铺后,他们立即找来地方贤士聚会,一沟通,二商议,三定夺,干脆就把“八铺”改称为“八步”。从此后,八步这个地方就沾上了仙气,一时间声名鹊起,人气越聚越旺,生意越来越火,店铺越开越多,很快就形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商业街,人称“八步街”。当时,在粤、桂、湘交界区域,到八步街做生意,到姑婆山休闲,觅仙踪、喝美酒,踏仙人脚印,祈求步步高升,成为民间时尚,世人争相效仿。那时广东到贺州做生意的人特别多,到处都建有粤东会馆”, 据说这都是受姑婆山仙姑荷影与八步仙踪吸引而来。喜欢来这里的人又何止是商人,还有许多文人与艺人,当然最多的是平民百姓。据说,旧时广东有个音乐人,也曾慕名前来拜访姑婆山,脚踏仙踪,亦步亦趋,受到了启发,回去后便创作出一首著名的广东音乐,取名《步步高》。从历史看,八步确实在步步高升,先从八间店铺升级为街圩,又从街圩升级为集镇,再从集镇升级为县城,再从县城升级为县级市,再从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一步一个脚印,令人瞩目。有人说,八步之所以能够步步高升,都是因为有了姑婆山的绵绵福泽和悠悠庇护。说姑婆山福泽绵绵,首先看群山,姑婆山无比的高大雄伟,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近三十座之多,其中天堂顶海拔1844米,是桂东第一高峰。其次看森林,姑婆山具有超高的森林覆盖率和负氧离子含量,根据现代科学统计,姑婆山深林覆盖率高达99.5%,每立方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5万个,因此它被称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森林氧吧”。再次看瀑布,姑婆山的深山野谷间内涵丰富多样的森林瀑布群,山中大大小小的瀑布,数不胜数,随处可见,因此它又被称为“中国森林瀑布大观园”。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更何况这里山高林密,水长瀑奇,难怪有那么多天上人间的来客,都对她情有独钟,心往神驰。

姑婆山不但山高林密,水长瀑奇,她内涵的仙姑文化,更是古朴深邃,灿烂辉煌。因此,贺州百姓视姑婆山为至圣仙山,也视姑婆山为至亲恩人,乐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她的怀抱,交给她来养育。公元1965年,有三百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唱着青春之歌走进了姑婆山,在这里辛勤快乐地劳动、生活、学习,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古窑冲里有一座“知青亭”,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知友卅年梦回故地青春三百留念仙山。”这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见证了时光的流逝,见证了青春的风采,见证了仙山的恩惠,见证了姑婆的情怀。人们感恩姑婆山,都去瞻仰仙姑庙。仙姑庙自唐代建成以来,历代曾经有过多次修缮,历史进入2000千禧之年,贺州市宗教界人士为了满足和方便百姓瞻仰、供奉何仙姑的愿望,将仙姑庙搬到了仙姑大草坪东侧山麈凤架山吉地。重建后的仙姑庙,由百级云梯拾级而上,直达前门,前门挂一副长联,上联曰:东临广粤北傍潇湘浩浩洋洋万里长空开三界可谓大矣”,下联曰:“上溯天堂下接地脉融融恰恰一腔热水润西方岂不妙哉”。上联中的“三界”,既指“湘、粤、桂”,也指道家的“三清境界”,道家认为,能超凌三界,逍遥上清境,就可以真正的自由自在,长生不老。上联盛赞姑婆山的博大胸襟、蓬勃气势和深邃境界。下联的“西方”,指人间净土、极乐世界。下联盛赞何仙姑的仙风道格、宽容大方和博爱情深。站在庙门前,展望群山,吟诵长联,你会肃然起敬,更能觉悟到仙姑庙的雄伟、壮观和祥瑞、亲近。如今的仙姑庙,香火日加鼎盛,游人摩肩接踵,成为贺州市内外宗教界人士开展宗教活动的首选场所。这些都是近现代发生的事情了,说这事的时候,何仙姑早已退休在天,颐养天年。但是仙姑天生就是个操心的命,一直对姑婆山念念不忘,凡是与姑婆山有关的事,不管发生在什么时候,她都要操心。说话间,她又要下凡到姑婆山去了,去干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周敦颐濂溪悟道

           何仙姑妙语惊人

 

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二月,宋仁宗下令恢复制举。六月二十四日,姑婆山仙姑诞辰440周年。朝廷恢复制举,主旨就是要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为仕,贫民出身亦可应举,各级官员均可推荐,先由具体负责的部门主持考试,合格者再由秘阁策试,通过后再由皇帝主持考试。制举制度的恢复,使各阶层的读书人欢欣鼓舞,踌躇满志。六月二十四日,正值姑婆山仙姑诞辰440周年,古人看重四,四季平安,四季发财,四世同堂,四海升平,四是个吉祥的数字,因此姑婆山仙姑诞辰440周年是大庆之年。许多人都借仙姑诞大庆之年上山祈福,以顺应朝廷制举,考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一个年方十三岁的少年才俊,也从百里之遥的桂岭来到姑婆山,瞻仰仙姑圣像,追寻荷影仙踪。美少年与仙姑有缘,从小也酷爱荷花,他家门前筑有一口荷塘,春天他在荷塘边和着鱼虫吟诗,夏天他在荷塘边和着花鸟作画,秋天他在荷塘边和着月亮对句,冬天他在荷塘边和着太阳填词。此人姓周名敦颐,广西桂岭县(如今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人,其父周辅成,祖籍湖南道州,时任广西桂岭县县令,周敦颐出生于桂岭县衙内后院,从小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性情朴实,爱谈名理,以名节自砥砺。当日来姑婆山的人,大都去八品猴园拜猴寻官运,唯独他一个人在溪边木栈道上信步,时走时停,观山间溪流,似有所悟。四百四十岁的何仙姑本已经退休在天,颐养天年,不近人间烟火多时了,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原来是文曲星转世,正在姑婆山寻道,迷离徘徊。于是她破例再次下凡,回到姑婆山。仙姑回山,化成一个老太婆,躺倒在木栈道上。少年周敦颐信步走来,发现了这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老太婆,赶忙扶她起来,看得出她是饿晕了,取出身上用荷叶包裹的粽子,喂给她吃。老太婆吃完粽子,好了,颤颤悠悠的向前走了几步,喘着粗气说:“周子背我。”周子二话没说,背起她就往前走,栈道走到尽头,老太婆拍拍他的肩膀说:“方向错了,往回走吧。”周子又背她往回走,如此反反复复,来回走了三次。老太婆在路上还啰啰嗦嗦的问了他几句话。老太婆问:“朝廷制举,大好时机,你不想办法考取功名,独步溪边瞎想什么?”周子答“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老太婆又问:“何者为富贵?”周子答“君子以身安为富,以道充为贵。”此时老太婆直叫唤:“放下,放下。”周子把她放下,她又故意把头上的木梳子甩落到栈道下面的溪流里,要周子帮她捡上来,周子二话没说,跳下溪流,细心摸索,梳子终于找到了,可他自己的鞋子却被溪流带走了。周子上岸,欲为老太婆簪上梳子,老太婆说不必了,你看看手里拿的是什么?周子一看,木梳子竟然变成了一件精致的玉雕荷花。老太婆指着脚下溪流说:“此溪名‘濂溪’你光着脚在溪水中为老太婆捡梳子,‘濂溪’可谓名副其实了。”又把玉雕挂在他的脖子上,语重心长地说:“荷花可佩濂溪,望你独自珍惜。”说罢,一片彩云飘过,老太婆不见了,道上铺满了荷花。周敦颐恍然大悟,老太婆原来就是何仙姑,他赶忙跪倒在栈道上,连磕了三个响头,感谢仙姑知遇之恩。后人听说这段故事后,感慨万千,津津乐道,把周子巧遇何仙姑的那条古朴修长的木栈道称为“荷花栈道”,把栈道旁边那条轻松愉悦的溪流称为“濂溪”。

周敦颐回家后,把挂在身上的玉雕荷花视为仙姑化身,每日虔心拜读,日后大彻大悟,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爱莲说》,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此文字字珠玑,句句珍宝,其中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为世人代代传诵。后来,周敦颐又继承《易传》和道家思想,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人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人极”即“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被称为我国理学的开山之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年迈时,念念不忘姑婆山的“濂溪”,他在那里“幸遇仙姑,踏溪悟道”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因此他在庐山创办濂溪书院,并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为“濂溪”,自号“濂溪先生”。有道是,人在干,天在看。八仙每年定期聚会,谈论起天下之事,对周敦颐偏爱有加,一个个点头赞许。吕洞宾拖着戏腔,对何仙姑打趣说:“当年我与你相遇,把你度入仙班,你与周子相遇,却把他度入濂溪,此人命好苦哇。”何仙姑笑道:“师父差矣,找神仙易,觅濂溪难,天上可以少一神仙,人间不可缺一濂溪,此人若当神仙,那就太屈才了。”众仙家哄然大笑,都认为何仙姑说得有理有趣,妙语连珠,极富禅意。姑婆山人把何仙姑这句话引以为骄傲,视其为至理名言、传道真经,代代相传。周敦颐现象,爱莲说传奇,为古老的仙姑文化增添了一笔异样光彩,照亮了贺州的荷花。何仙姑手持荷花济世慈航的形象在贺州深入民心,贺州人崇拜何仙姑也崇拜她手中圣洁的荷花,因此荷花被选为贺州市的市花,在岭南大放异彩。这正是:君子爱莲一点通,簪梳戏水趣无穷,濂溪荟萃千秋雨,今日荷花别样红。

 

第十八回  仙姑禊民俗叠彩

             诂戏台悬赏求联

 

何仙姑不但关注有缘人,更关注自己的家乡,她认为:享有金山银山,不如享有绿水青山;传下家财万贯,不如传下文明习惯。锦绣村有个习俗,因为是仙姑传下来的,所以叫做仙姑禊”。禊(读音洗xǐ)意为春秋两季到水边举行“洗垢除污、消灾祈福”的祭礼。据说,这种习俗源于上古,那时在汉族民间流行春秋两季(春季在三月初三日,秋季在七月十四日)到水边去举行祭礼,驱邪、消灾、祓除不祥,人们称之为“禊事”。禊事延续至今,以三月三最为持久,因为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疾病,这时于水上洗濯,可以防病疗病,驱邪消灾,否去泰来。 三月三也最具特色,许多地方除了保持传统祭祀礼仪之外,还会花样翻新,并有沐浴、熏香、采兰、嬉游、饮酒、赋诗、对歌、演戏等活动。最著名的是晋唐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在会稽郡山阴城举行的一次禊事,王羲之邀朋结友会于兰亭,修禊流觞,饮酒赋诗,然后汇集群贤诗文编撰成集,并为此写就了旷世名篇《兰亭集序》。此序通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凡字有复重者,皆能变化不一,书法行云流水,精美绝伦,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后来,这件书法珍品传到了唐太宗的手里,他反复品赏,爱不释手,临终时竟命人用此书帖为其殉葬,从此世间人再也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此后,历代文人雅士纷纷仿效兰亭修禊,在自家园林中,筑清潭、修曲水、建流杯亭。待到举行宴会时,客人来到曲水两侧,把盛满酒的木制酒杯或青瓷羽觞从上游放下,任其飘流,杯飘到谁的面前,谁即饮酒赋诗。王羲之兰亭修禊,开创了一代儒雅之风。后人有诗赞曰:“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锦绣村延续禊事习俗,是由仙姑倡导并经过革新后传承,因此更具有姑婆山特色。这一天,人们会到山野水边去采集姑婆山特产的灵丹香草(这种香草山外人称为荠菜花,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因此称它为灵丹香草),先用香草叶煮鸡蛋吃,以此补心安神;然后把香草花铺在灶台、坐处和睡觉的地方,以此驱除蚂蚁等虫害;或者把香草花藏在衣橱内,以此养护衣物不受虫蛀;最可爱的是女人们都把香草花戴在头上,这样晚上睡觉会特别香甜,而且日后不会犯头痛病。“仙姑禊”活动高潮是演一场古典盛装大戏,以能请来当时当地最有名的戏班子为最高规格。当时岭南最有名的戏班子叫做“春秋班”,班主是大名鼎鼎、技压群仙的古装戏王,人称“古戏宰”。据说古戏宰是古满郎家族的后辈,曾经有过与八仙同台竞技而且拔得头筹的辉煌业绩,因此名扬九州,在演艺圈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锦绣村邀请他来演戏,他满口答应。因为他敬重锦绣村是何仙姑的老屋所在,所以立即推迟其它地方的排期,答应每年春秋禊日都到锦绣村献演,而且还集资为村里建造了一座古典清雅的戏台,说是这样才能与何仙姑老屋匹配,还为戏台取名为“诂戏台”。“诂戏”就是在戏台上用通俗语言演绎古装戏,使普通百姓都能听得懂当时只有宫廷贵族才能享有的经典高雅剧目。可见,仙姑精神无所不在;也可见,戏剧改革古已有之。戏台落成之时,正是当年三月三第一个“仙姑禊”的日子。是时,祭典盛况空前,活动高潮迭起。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戏宰在新戏台上盛装献演《王羲之修禊醉兰亭》。古戏宰演艺精湛,唱念做书,声情并茂,惟妙惟肖,让挤满广场村道的观众大饱眼福、大呼过瘾,赢得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古戏宰再三谢幕,掌声依然不绝于耳,他面对热情的观众深受感染,当场提笔疾书一行十二字:“诂戏台兴古戏宰兴春秋两禊”,然后挂在戏台右边的柱子上,展示他与戏台“人台具兴”、与戏剧“人戏合一”的艺术境界,表明他春秋两个禊日必来献演的郑重承诺。村中族老踏着掌声走上台来,对古戏宰深表感谢,他动情地说:“古先生这句妙语,情真意切,有理有趣,我们就把它作为上联永远挂在戏台上了,还请先生再赐下联。”古戏宰对族老深鞠一躬,也动情地说:“老人家过奖了,既然大家喜欢,不才这句戏言就当作献给新戏台的上联了。不过,恕我直言,这句上联是句绝对,我实在是想不出能与之配对的下联,不如就此当众悬赏求联,以此彰显锦绣村文化之繁荣与昌盛。”族老点头称是,于是当众宣布:“古先生出上联十二字悬挂于鄙村戏台之上,谁能对出下联,老朽我赏银十二两,普天下人皆可应对,赏银一视同仁。”从此,到锦绣村来赏联应对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可惜,人们绞尽脑汁,无以为对,只能望字兴叹,摇头而去。几十年过去了,老族长活到一百二十岁时,依然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来,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交给他一张泛黄宣纸,上面写有两行诗句:“待到奇联有妙对,家祭无忘告乃翁。”老族长带着遗憾,驾鹤仙逝。人们都说,这真应了古戏宰说过的那句话了,“这句上联是句绝对”。不过,对联者虽然没有对出妙句来,理论家却因此出尽了风头,有人反复品嚼上联十二字之后,似乎有所领悟,总结出经验来,此联之所以称绝,绝在其中有四难:一是“诂戏台”与“古戏宰”,一为物名,二为人名,人台具兴,物我同禊。二是“诂戏台”与“古戏宰”二者总体谐音(台字古为仄声读作tǎi);第一字“诂”与“古”同音不同字,前者要比后者多一个偏旁;还要求中间是同一个字。三是句子中倒数第二个字是个数字。四是句子中最后一个字同时用做名词或动词。如此奇特的上联,要求对出下联来,其难度之大,在南国仙山,前所未见。据说,八仙也曾经偷偷到这里来赏联索对,虽然他们见多识广,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只好摇摇头,铩羽而归。

有道是:世上没有对不出的上联,只有找不到下联的人。日月轮辉,阴阳相生,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因此有出句必有对句,有上联必有下联。看来,世上无绝对,只等有缘人了。所幸的是,锦绣村人没有白等,只等到过了千年之后,1945年暮春,一个叫何香凝的女人走进姑婆山,这个千秋奇联才终于找到了妙对。何香凝何许人也,居然能破解千秋文坛悬案?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九回  何香凝香墨铭志

          翠竹园竹语清音

 

1945年暮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在即。何香凝一行人等,追寻仙姑足迹,伴着悠悠的春风走进姑婆山。何香凝原名瑞谏,号双清楼主1978年6月27日生于香港,广东南海人。她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是国民党领袖人物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她还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国画艺术家,她的作品在国情雅趣中充满浩然正气。如此显赫的人物,怎么会走进姑婆山呢?说起来她和姑婆山真是有缘。40年代,何香凝为抗战四处飘泊,生活十分艰苦。香港沦陷后她到了桂林,以卖画为生,还办了个小农场,种菜、养鸭、维持生计。蒋介石曾经派人送给她一百万元钱,何香凝不屑一顾,还写诗讽刺说:“闲来写画谋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1945年春,何香凝来到八步,组织后方抗日救国活动。某日,前方传来抗战即将胜利、日寇必定投降的内部消息,何香凝心中大喜,与友人在“一景桥”酒楼设宴共庆。何氏族人趁兴邀请何香凝上姑婆山拜谒锦绣村,她听说锦绣村是千余年前的何家寨,说不定与自己有缘,而且那里是何仙姑的老家,她早已有心上山祭拜仙姑,叩谢她庇佑国家匡复、民族复兴的恩德。于是欣然应允,虔心拜谒锦绣村。

次日,天气晴好。族人在前面引路,何香凝一行人等走上姑婆山来到了锦绣村,首先进入村头一片翠竹园。步入春天的竹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盎然,春雨洗刷过的空气,迷漫着泥土和竹叶的清香。久居闹市、长期在政治斗争漩涡中摸爬滚打的何香凝,时年六十七岁,漫步于竹林之中,整个人的身心都感觉非常放松和自在,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清新感受。族人告诉她,这片竹园的竹子是仙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种下的。何香凝笑着接过话来说,所以这里的竹子都长得像仙姑一样,善良正直、清香可人。她抚摸着一根根圆润清雅的竹杆,显得特别兴奋,突然童心大发,停下脚步,侧耳静听,说是听见了窸窸窣窣的乐音,那是春笋在成长、枝叶在发芽。这时有一阵春风吹过,枝叶沙沙做响,飘落几滴珠露,令人神清气爽。她又深情地说,这是竹姑娘正在把自己昨晚收集到的甘露、珍珠,奉献给自由、解放的大地母亲。老大姐的童趣,引发一阵阵欢笑声。正值朝阳初升,竹林显得更加美丽可爱,阳光透过斑驳的竹叶缝隙,像一片片碎银铺在地上;葱翠茂密的竹林里,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好像是在欢迎亲人的光临;竹叶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好像正在演唱一首春天的歌;透过竹梢仰望,高空上蓝色的风,正在俏皮地追逐、游,拉扯着一朵朵白色的云。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浪漫、妙不可言。

何香凝一行人漫步于竹林,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走近一座小竹亭,竹亭古朴简洁,满怀孝道爱心,仰望亭匾,上刻三字:孝竹亭”。族人说这座小竹亭是仙姑倡议修建的,亭匾彰显的是一个感人的孝行故事。当年,何香姑有个姑妈,嫁到山脚下朱家,生了个儿子名叫朱子清。子清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有一日,母亲深感身体不适,求医问药,无济于事。少年子清痛苦不堪,此时一位得道高人告诉他,用新鲜的桫椤山竹笋做汤可以医治好母亲的病。子清谢过得道高人,立即上山,来到这座竹园寻找新鲜竹笋。子清叫香姑奶奶做外婆,因此把这座竹园视为外婆竹园”。此时正值凛凛寒冬,竹林里根本找不到竹笋,为了能使母亲的身体好起来,他咬牙坚持,在竹林里反反复复的寻找,可怜他把一双小手都翻出血了,还是找不到竹笋。子清无计可施,孤零零一个弱小男孩,扶着竹杆痛哭起来。他的哭声打动了翠竹仙子,仙子旋转腰身,把绿袖子一甩,只听呼的一声,飘飘洒洒,奇迹发生了,随着一阵仙雾徐徐幻化,林地上瞬时间长出了许多竹笋嫩芽,随风长大。子清看到一片新生竹笋,高兴得跳了起来,他小心翼翼的摘取了三支竹笋,对竹林连磕三个响头,欢欢喜喜的跑回家去。回到家里后,他马上用新鲜竹笋熬成药膳笋汤,服侍母亲喝下,连服三天笋汤后,身体果然好转了。朱子清的孝行感人至深,长大后也是事业有成,家族兴旺,五世其昌,百龄高寿,无疾而终。后人因此把翠竹园里的这片竹子称为“孝竹”,仙姑因此倡议在竹林里建起这座“孝竹亭”,意在启示后人,弘扬孝道爱心。何香凝听完故事,感慨万分,对族人说:“竹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名列其中,可见其文化地位之高贵。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是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人们都赞美它:坦诚无私,秀丽挺拔,四季常青,姿态优雅。今天走近‘孝竹亭’才知道,竹子还具有难能可贵的孝道爱心,要感谢仙姑,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仁孝楷模,还充分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感慨一番后,她又吟诵起苏东坡的诗句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她诙谐幽默的腔调,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族人中有一位年纪稍长的知情者,走近正在竹亭前陶醉的何香凝,满怀热情的说:“何家大姐有所不知,这座竹园的名字还起得特别巧。”何香凝问他如何巧法?知情者说:“当年竹亭建好后,仙姑为它取名为‘双清竹园’。”何香凝睁大眼睛呀的一声,叫“双清竹园”?怎么那么巧?人们都知道,何香凝雅号“双清楼主”,眼前的翠竹园雅号“双清竹园”,正可谓“人也双清竹也双清”。相距千里,相隔千年,居然雅号同名,为什么这么巧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回  外婆桥戏说三巧

         何香凝梦醉春风

 

话说何香凝听说翠竹园雅号“双清竹园”,禁不住睁大眼睛呀的一声,它叫“双清竹园”?怎么那么巧?知情者说:“这就叫无巧不成书。当年竹亭建好后,仙姑感慨说,此亭主人朱子清,亭外满山竹子清,朱子清,竹子清,可谓‘双清’,因此将竹园取名为‘双清竹园’。当年大姐与廖仲恺先生结婚时,家境清贫如洗,只有陋室明月相伴,因此自号‘双清楼主’,取义‘新人对新月,人与月双清’;翠竹林雅号‘双清竹园’,则取义‘新人衬新竹,人与竹双清’;您与此园同取‘双清’之名,相隔千年之久,人也双清竹也双清,您说巧也不巧。”何香凝连称奇巧,同行人一阵欢笑。老大姐因此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我在广东陋室吟,君在广西早知音,和风谐月仙姑岭,相逢人与竹双清。”诗句吟罢,众人鼓掌,一个个交头接耳赞不绝口。此时再漫步于竹园,曲径通幽,清风徐来,新篁含笑,翠叶传情,仿佛进入了仙乡净土、童话秘境。

何香凝登上高处,信目向山下望去,锦绣村小桥流水人家,历历在目,竟然似曾相识,禁不住呀的一声,这地方怎么那么眼熟呢?注目专心,细细一想,眼前的山村景象,极像二十余年前她缘梦画过的一幅《山水》画。何香凝的国画《山水》,创作于二十年代,视角独到,画意新颖,无论是笔墨,还是形式章法,都极其接近于宋元以来所形成的文人山水风格。画幅无论是笔墨,还是形式章法,都更趋近于宋元以来所形成的文人山水风格。这些画作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观看方式、笔墨、形式以及观念和画意。无论是笔墨,还是形式章法,都更趋近于宋元以来所形成的文人山水风格。这些画作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观看方式、笔墨、形式以及观念和画意。无论是笔墨,还是形式章法,都更趋近于宋元以来所形成的文人山水风格。这些画作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观看方式、笔墨、形式以及观念和画意。表现的是深山农家的田园风光,流露的是画家心中的理想家园。画中远山几重,运笔草草,中景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景处小桥流水人家,活脱脱一幅锦绣村世俗风情画。冥冥中又一个巧遇,如梦如幻,若即若离,族人又是一阵感慨,啧啧称奇。

一番感慨过后,族人引何香凝走出竹园。一行人下山之后,走上一座简约古朴的石拱桥。知情者向老大姐介绍说,这座桥就是传说中的外婆桥”。老大姐一听外婆二字,感到特别亲切,站在桥上不走了。知情者感慨说:“大姐今日回家之旅可谓三巧,其一,巧在与竹园同名雅号‘双清’;其二,巧在借《山水》奇遇回归梦中家园;其三就更巧了,仙姑名叫何香姑,大姐名叫何香凝,香姑,香凝,这应该是忘年姐妹之称。可见,大姐与仙姑前世有缘。”听说如此的机缘巧合,闻者一个个瞠目结舌。何香凝站在桥上,如沐春风,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知情者又感慨说:“细说起来,此桥来历不凡。传说何仙姑当年赶赴蓬莱岛参加八仙聚会时,在广东地界捡到一个病危的小女孩。仙姑见她孤单可怜,就把她当做女儿收养,治病、喂食、悉心照料,还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小荷。小荷慢慢长大,后来嫁给一户好人家,当年就养育了一对龙凤胎,阖家祈福,举族欢庆。小荷不忘仙姑收养之恩,经常给儿女讲外婆何仙姑的故事。儿女长大后,日夜思念外婆,知道六月二十四日是外婆的生日,执意要为她祝寿,于是千里迢迢到姑婆山来寻找外婆。兄妹俩路过此地,被山水溪流挡住了去路。正在着急之时,吕洞宾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立即用手中宝剑在溪水上划了一个圆圈,眨眼间水面上便出现了一座石拱桥。兄妹俩终于度过溪流找到了何府,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何仙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何仙姑与外孙儿女血浓于水的至爱深情,就把这座石拱桥取名为‘外婆桥’。”何香凝风趣地对大家说:“这个故事好像是在说我吧,我就是广东人,我现在正回娘家呢,这座桥对我来说,是一座真正的外婆桥。”大家听罢,欢声四起,都称赞何家大姐说得有理有趣。知情者说:“大姐回娘家,过了外婆桥就到了,您往前面看,那就是‘何府’,是仙姑出生时的老屋。”何香凝仰望何府,庄重地正正衣襟,然后敬请族人引路,恭恭敬敬地走进何府大门。进门后,何香凝直达高堂,首先为何氏先祖行祭礼,敬上三柱香,虔诚三叩头,拜谢先贤传播族群血脉基因和文化精神的宏恩浩德。礼毕,族人引何香凝走进后院花园。后花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圈圣洁的荷花池,池畔设一座古雅的凉亭,亭额金匾上书刻三字:“荷香亭”,亭柱上挂一副对联:“荷韵如诗酒香风醉玉环”。这池荷莲说来也神,它平常年都是在六月左右才开花,今年三月底就开花了,那别样的荷花开得特别兴奋,形如玉环,呼之欲出,在一汪碧水中散发着沁人清香,使人心旷神怡。大家都说有贵人上门,荷莲才会提前开花,说得何香凝心花怒放。老大姐本是个画家,面对满池荷花,醉得迈不动腿了。族人早已有精心准备,迅速拿来文房四宝,摆上画案,请老大姐留赐墨宝。何香凝移步于画案之前,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提起画笔,专注地画起荷花来。族人悄悄隐退,让出一个清净圣洁的环境,好让她专心作画,留下传世精品。

何香凝聚精会神,专心作画,画着画着,不知不觉间,傍着春风醉入了梦乡。只见一个鹤发银须的老者,拄着竹杖来到何香凝面前,何香凝赶忙跪下叩首,老者将她扶起,带她到诂戏台前品赏那悬挂了千年的半边楹联。何香凝听老者说完锦绣村悬奖求联的故事后,赞叹不已;得知眼前的老者就是当年的老族长,更加敬佩,五体投地。老者说:“何府后花园里的荷香亭,是仙姑的精神化身,她叫荷香亭,你叫何香凝,你俩前世有缘,望你亭前小坐,补足戏台对联,了我千秋心愿。”说罢,一阵清风吹过,何香凝揉揉双眼,原来是一场春梦。她定定神,想一想梦中情景,凝神注视池中荷花。其中一对嫩荷特别显眼,摇摇曳曳,芳香四溢。她突然灵机一动,文思泉涌,赶忙提起笔来,疾书十二个字:“荷香亭醉何香凝醉物我双馨”。书罢,情不自禁,开怀欢笑。族人闻讯赶来,一个个欣喜若狂,锦绣村的“千秋绝对”今天终于破题了,大家奔走相告,弹冠相庆。族人把何香凝写的对句挂在诂戏台左侧,与右侧的千秋奇联交相呼应:“诂戏台兴古戏宰兴春秋两禊荷香亭醉何香凝醉物我双馨”。左右相对,珠联璧合。众人啧啧称妙,难以言表,纷纷点燃鞭炮,告慰先贤。鞭炮声持续百日,全族人准备“秋禊”。正在这个时候,日本国宣布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了。山里山外的鞭炮声、锣鼓声、呼号声、歌舞声响成一片,此起彼伏,闹个不停。这正是:国运昌兮文运昌,奇联妙对吐芬芳,千秋梦话情无限,锦绣河山喜阳阳。

 

尾声:千年过去了,盛世好运来,如今的姑婆山,风姿绰约,仪态万千,天堂顶周围山头上的杜鹃花,越开越盛,漫山红遍,花开时节成为旅游热点,神奇的荷影仙踪,绝妙的天籁神光,吸引境内外众多游人前来休闲观光。牵着悠悠的白云走进姑婆山,沐荷影养心浴仙湖美容品奇联益智入濂溪通神登天门增寿赏花海纳福,成为当代人追求的时尚,知道者络绎不绝。

 

 

 

 

后记

 

《姑婆山仙姑全传》完稿了,我仿佛穿越了一场千秋大梦。说实在话,我天生愚笨,没有妙笔生花的功夫,一般难得进入写作状态。要进入写作状态需要“三有”:一曰有情;二曰有趣;三曰有缘。姑婆山与我“三有”兼备,所以我面对她很快便进入了写作状态。进入写作又仿佛进入一座炼狱,少不了一番痛苦挣扎,脱胎换骨,幸好精疲力竭之后有所结晶,出炉了这本书,总算是圆了一场梦。如今梦过境迁,我又见到了清新的荷花,美丽的山水,圣洁的仙容,神奇的佛光。于是,我借神光点燃一缕心香,用这本书向仙姑致礼。

十五年前,我曾经仰望姑婆山,写就一首骈体诗,诗云:“名姑婆,实玉女,可人如月,清风与归,得见真像否?撰香草,采玄机,集露为潭,幽鸟相逐,能求妙语乎!”《姑婆山仙姑全传》便是我历经数十年探索后见到的真相、求到的妙语,通过她的洗礼,我找回了童真童颜童趣,知道了顺天顺时顺意。

十五年前,我也曾叩读姑婆山,写就一首辞联,联曰:“彩云盘绕,兹也似道,斯也似道,是道非道,谁能知道?察山间之白水,条条皆为通道。玉树连环,此亦其门,彼亦其门,实门虚门,何以叩门?悟林中乃清风,处处均可入门。”《姑婆山仙姑全传》便是我历经数十年探索后找到的一条入门通道,通过她的引领,我进入了姑婆山的精神世界,享有了一种别人没有过的审美体验。

在《姑婆山仙姑全传》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贺州市旅发委、贺州市文联、贺州市旅游投资集团公司领导的悉心指导和鼎力支持;姑婆山景区投资公司的领导和全体员工为本书的写作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和服务;贺州市何氏宗祠理事会的会长和理事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民俗资料;贺州市仙姑文化研究会的各位理事以及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们为本书举行了专题研讨;贺州市灵峰图片社组织有关摄影家为本书精心配图等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姑婆山仙姑全传》虽然完稿了,我留在姑婆山的梦依然还在连续,情丝万缕汇成一首律诗,用作后记的压轴,美丽我的记忆:“姑婆山顶望千秋,彩带祥云绕琼楼。仙女才淋忘情水,神蛙又演护花侯。三石为磊乾坤大,双木成林日月稠。但愿此行能筑梦,青春永驻玉钗头。”

曾龙城,公元2015年清秋写于姑婆山。

 

语言版本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号

Copyright @ 2005-2020 贺州旅游区
电话:0774-5236888 地址:贺州市姑婆山自然保护区
桂ICP备16000189号    技术支持 : 广州诚美科技